string(28) "custom parameter invalid:tag" 作品--艺术思想--国画家网 -最大的国画艺术门户网站
#
    1. 执着的寻觅
    2. 今年,北京画院的画家们要去西藏写生。临行十几天前,我有事要找小可,便给刘莹打电话,她说哥已在西藏等大家了。我开玩笑地说:“刘莹,你要小心了,哥在西藏一定有情人!否则他为什么每年都要去西藏呢?”刘莹听后哈哈大笑。   的确,小可兄自八十年代以来二十几次到过西藏。他的心系在青藏高原,留在高原,情愫未了。在他眼里,青藏高原像个宝库,发掘不完;青藏高原又像情人眼里的西施,越看越爱;又像梦中的情人,蒙着面纱不让人看清全貌,等着他去寻觅。在小可看来每一次西藏之行都是那么期待,那么激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震撼,一次顶礼的膜拜,一次净化心胸的旅程。他如同一步步磕着长头 [详细...]
      2012/05/18 09:39: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明明:两岸艺术家合作有碰撞有默契
    2. 《新富春山居图》具有现代富春山的时代特色   雅昌艺术网:《新富春山居图》和之前的富春山居图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王明明: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应该出现过很多次,比如张择端画过,到明代仇英也画过,他画的是表达明代的生活方式和他当时的社会。因为从去年(2010)温总理提出来《富春山居》与“海峡两岸”的话题,到今年真正的合璧,当代艺术家对这个也非常有反响,很多画家也在画,所以从国务 [详细...]
      2012/05/18 09:39: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明明谈“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
    2. 北京画院与浙江美术馆有一个交流项目,让“北齐南黄”这两座中国画高峰走出各自的地域—“齐白石”南下杭州,“黄宾虹”北上北京。就这样,“黄宾虹”走进北京画院,伴随在黄宾虹左右的,还有林散之和李可染。这是一道醇厚的艺术风景!谈起这道风景,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言下滔滔。   记者:请您谈谈黄宾虹在今天的意义。   王明明:黄宾虹的艺术在其生前和身后的一长段时间一直不为人理解,直到上世纪9 [详细...]
      2012/05/18 09:36:5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明明:研究传统精髓 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2.   王明明院长关心于“十二五”文化大繁荣之中如何扎扎实实做些文化建设的工作。他表示应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精髓将结合,比如说现在诚信的丧失成为社会面临的问题,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讲诚信是中国人的美德。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矛盾,作为中国人几千年传统的理念是应当弘扬和继承的,应当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在几十年的运动和三十年的经济发 [详细...]
      2012/05/18 09:34: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明明:充实的寂寞 自信的孤独
    2.  记得七十年代初,我搞版画创作时,徐匡先生的作品曾是我反复学习的范本,那时我就想去请教他,但无缘相识。   在“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的展览会上,我看到徐匡先生创作的一批独版画,激动不已。我请阿鸽把我介绍给徐匡先生。我握住他的手真诚地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一个多月后,徐匡的展览筹备就绪。开幕的前一天,我与徐匡、阿鸽长谈了近三个小时。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开怀畅谈,从写生谈到创作,从对艺术的态度谈到人生的感悟,心灵的沟通使我们俩感到十分愉快。阿鸽说从未见过徐匡谈过这么多的话。徐匡也感到奇怪,觉得 [详细...]
      2012/05/18 09:33:1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追求心中的闲和严静
    2. 我五岁开始学画。那时父亲说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于是让我临欧阳询的《九成宫》。我把临的字拿给苦禅先生看,他先把纸翻到背后看看是否力透纸背,后告诉我用笔的方法。“文革”时无法画画,我每天在家中练字,先后临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汉代的《礼器碑》、《曹全碑》,以及《圣教序》等,并经常请教徐之谦先生,他教我认识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与书写规律。顿立夫先生住在我家对门,我常去他家看他治印,请他讲叙张大千、王福厂先生的治学精神。后来又与父亲一起去拜访启功先生,在小乘巷的平房内听启先生讲传统书法和书法的结构关系,使我眼界大开。那时我在书法上只是用功,勤于练习。   在工厂十年中,我经常刷巨大的标语, [详细...]
      2012/05/18 09:31:3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明明谈周思聪的艺术人生
    2. 我们就要思考周思聪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了?第一点,她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连在一起,实际上她所寄托的情感是看到的、关注的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她的为人处事也是这样,她对当官的人可以不屑一顾,对于一个普通的人,对司机、厨师等很多这样的普通人感觉很亲切,她具有一位艺术家最根本的气质,从她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这次展览中的速写,简简单单勾勒几笔,从幼儿园儿童到一个工人、一个农民,到她所关注的每一个人,实际上,她在体验这种生活、这种生命,和自己的经历进行结合,这是我们从精神方面去追求。我们在评论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往往不从他的经历、他的体验去分析,我们只看画面的东西,这其实对我们的启示并不大,因 [详细...]
      2012/05/18 09:29: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重温经典 感悟自然
    2.  编者按:8月10日至9月2日,“造化天工——吴作人写生作品展”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重要展览之一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览以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为出发点,以吴作人创作中的写生精品为主体,并配合部分成熟的创作精品进行专题性展出。展览强调学术性,反思当下中国画、油画创作中的问题。作品囊括了从上世纪30年代吴作人旅欧学习期间的素描习作,至80年代速写《巴黎卢浮宫》写生作品共90余幅。   第一次见到吴作人先生是 [详细...]
      2012/05/18 09:28:3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感知陈半丁
    2. 记得1958年我6岁时,父亲说带我去见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叫陈半丁爷爷。我高兴地跟着他去了。半丁先生离我家不远,在帘子胡同。半丁老人个子不高,两眼有神,非常高兴地接待了我们。父亲同他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我只是东张西望地看着墙上挂着的画。不久我收到了半丁先生寄来一尺见方的《红梅》,父亲十分高兴地把此画挂到墙上,让我临摹。从这时开始,我对半丁先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无论在报刊杂志上,还是在荣宝斋看画时,我都会留意半丁先生的画作。 [详细...]
      2012/05/18 09:26: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无法忘却的感言
    2. 记得1958年我6岁时,父亲说带我去见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叫陈半丁爷爷。我高兴地跟着他去了。半丁先生离我家不远,在帘子胡同。半丁老人个子不高,两眼有神,非常高兴地接待了我们。父亲同他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我只是东张西望地看着墙上挂着的画。不久我收到了半丁先生寄来一尺见方的《红梅》,父亲十分高兴地把此画挂到墙上,让我临摹。从这时开始,我对半丁先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无论在报刊杂志上,还是在荣宝斋看画时,我都会留意半丁先生的画作。   文革中看到小报上说半丁先生是反革命、反动权威……,那时我在想,如此慈善的老人怎么会是反革命呢?   1978年我调入北京画院,这是 [详细...]
      2012/05/18 09:23:5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89(s)   8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