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28) "custom parameter invalid:tag" 印象--我的作品--国画家网 -最大的国画艺术门户网站
#
    1. 关于艺术构思问题 看第一次全国城雕展览会
    2. 当我走进东大厅,我便注意到《葛洲坝纪念碑》的设计方案。猛一看那颇为“抽象”的一堆“四面体”,很有点欧洲现代派的味道;但是看了他们的总体效果图以后,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的确,凡是参加过大江截流工程的同志们,对此是不会陌生的。回想到坝体合龙的情景,会引起兴奋和自豪之情。“四面体”是人们长期和江流斗争的创造,最大的“四面体”一辆卡车只运一块。当“合龙”战斗开始,运输车队犹如长龙,巨大的四面体倾泻而下,滔滔长江翻滚咆哮,千古壮举,毕此一役。这倾泻而下的“四面体”,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决心和魄力的象征。作者抓住这一情景,也是自然的。因为真正的激动,一般来说问题“缘事而起”,“仗境方 [详细...]
      2011/10/10 09:29:0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漫谈艺术 在云南艺术学院的讲话稿
    2. 我从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问题谈起:什么是新,什么是旧,如何去追求新,新到什么程度算是新。      艺术是由于人类的需要所创造的。人们创造艺术并不是为了要发财、成名,而是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然后才有了艺术这个门类。人的这种要求是根本的,假如这种要求存在,那么艺术就会存在,那么什么是艺术呢,为什么哲学、科学等等其他的东西代替不了艺术呢。艺术的这种特殊的功能,它不增加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而增加人们对世界的美的认识,使你活得更懂得美,更有意味,更充实。同样是生活,但要使生活过得充实,这只有艺术办得到。   我们解放以后始终有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原则来自生活。对不对呢,当然对,来自 [详细...]
      2011/10/10 09:28: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试论“形体学”
    2. “形”是指在三维空间关系中的形。只要是个实体存在,总是处在三维关系之中,哪怕一张纸,也是三维的,只是“厚度”这一层不大引人注意而已。我们雕塑艺术要研究的形,不仅是科学范畴的三维关系的准确性,而且是要显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美,一种体积的空间之美,所以也可以说体积美也就是空间美。这是和平面开展的美不同的审美范畴。所谓“形盲”就是指不能领会体积在空间变化中所呈现的美,对物体的纵深感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记得有一段关于罗丹的精彩叙述:罗丹年轻时生活很艰苦,跟一些做建筑装饰的工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都在做柱头的花草装饰。有一次,一位师傅对他说:罗丹,你这样做不对,你做叶子时不要都是两边展开的,要做一片尖端冲着 [详细...]
      2011/10/10 09:26:5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新人 新意 新笔墨 ——读艺随想
    2. 纪念张志新烈士,大家都十分激动,很多同志画了青松翠柏来象征烈士的坚贞性格。但是美术史论家常又明同志却给我带来了一张近作——一支山丹丹。卷曲的墨叶,挺拔的枝干,几朵似火的红花,独立迎风,灼灼照人。题词是:“山丹花开红似火,应是烈士血染成。”不用解释,他是用山丹丹象征烈士的一生。中国人青松翠柏来比喻坚贞不屈,已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如果在特定的场合,应用得当,依然可以产生动人的力量,如陈毅同志那首广为传诵的小诗,亚明同志那幅悼念周总理的画。可是,凡是烈士都配以青松翠柏就觉得一般化了,如现在用它来比喻志新烈士,就使我觉得有点不那么十分贴切。当然,用“山丹丹”来比喻一般革命烈士,的确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 [详细...]
      2011/10/10 09:26:0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形式规律不可抗拒
    2.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的两面,它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越抽象化就愈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譬如,我们的天安门本来是封建帝王用来体现“王权永固”的象征,要像天一样的安稳。它的比例是宽多于高、下大上小,似金字塔而去其尖,显得更为开阔平稳;门洞很大,柱子极粗壮而间距疏朗,显得稳重壮实而明朗大方。与埃及神庙的密柱高耸,因而崇高神秘者迥然不同,这种开阔、宽博、明朗稳重的形式十分恰当地体现了这个泱泱大国的气派和心态,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这是封建帝王的命意。奇怪的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竟把这个“天安门”定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的一部分,全国人民也完全同意,甚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这 [详细...]
      2011/10/10 09:25:1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个人只有真正经过了痛苦才懂得欢乐
    2. 曾经有人问我怎样看待凡高这一类大家认为比较痛苦的艺术家,怎样理解“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苦。   人人都知道应该愉快地活着,但是没有苦就没有乐,没有凡高就不懂得什么叫欢乐,凡高有痛苦到极点的时候,也有平静到极点的时候,但他并不是为了痛苦而痛苦,他还是为追求欢乐而活着,追求不着产生许多痛苦,这种痛苦是欢乐的前提。   一个人不懂得痛苦,老实说他是不懂得欢乐的,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文化大革命,我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一下子变成反革命:妻子精神受不了,疯了。完全是鲁迅先生笔下《狂人日记》的人物,受迫害以后形成的精神分裂。我自己只有十八块钱工资,每天挂着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大牌子, [详细...]
      2011/10/10 09:24:3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忆雕塑家严世俊
    2. 世俊是我最重视的学生之一,他属于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功力扎实的艺术尖子之一。他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去河南十多年后又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由刘开渠先生、傅天仇先生和我执教,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沉默寡言,真如谚语所说:“雄辩是银子,沉默是金子。”当然,寡言不是不说。每当关键时刻,他往往要言不繁,极有份量。我认为他的代表作品是比真的略大的《彭德怀像》。在我所见到的彭老总雕像之中,我特别欣赏这一座,因为他抓的是彭总人格最升华的时刻,是彭老总在庐山会议蒙不白之冤以后,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荣辱,仍然担心着党和祖国的命运,深入调查,为中华民族又陷入一场新的灾难而忧心如焚,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我 [详细...]
      2011/10/10 09:23: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于庆成的雕塑艺术
    2. 于庆成和我相识大概有二十来年了,那是80年代之初,天津艺术馆的王永杨君告诉我说,他们在蓟县盘山搞了一个民间雕塑艺术的“点”,希望我去看看。我拖来拖去,终于去了,看到在一座破庙里,有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正在专心致致的捏小泥人。有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淳朴敦厚得像乡村小学的教师模样,满手是泥,走出来诚挚地表示欢迎指导云云,他就是于庆成。孩子们的努力令我鼓舞,而于庆成的雕塑使人吃惊,觉得闻到了一股诚朴清香的泥土气息,完全不是我在学院时所能接触到的,从此就开始了我们的交往,来往多了,了解到他小时候是个放羊娃,后来上学了也没有几年,完全是自学成材。由于整天和泥土打交道,不知怎么就喜欢上捏泥人。他干什么都 [详细...]
      2011/10/10 09:23:0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杂谈形式感
    2. 马列主义常识告诉我们,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内容,徒有形式,那就会空洞无物;但是只有内容,没有可以表现内容的形式,同样会是空洞无物。总的来说,“主要矛盾方面”首先是内容;但当内容一旦确定之后,形式的恰当与否就成为主要矛盾方面了。因为内容和形式到底是两个范畴,是两回事。内容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最恰当的形式。我们要把一种很普通的思想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并不很容易,何况要传达得鲜明、准确、生动呢?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主要得靠人家自己去意会,这是一种形式;说的鲜明生动,引人入胜,又是一种形式。所以要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低度统一,这就不简单。一种内容要找到尽可能完美的艺 [详细...]
      2011/10/10 09:22: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再谈士铭的艺术
    2. 在士铭雕塑集出版的时候,已写了点士铭的艺术轶事,不料引起了出版家的兴趣,一定要我深入地谈一下士铭的艺术成就。那么我还是就上次所谈的基础谈下去吧。上次我谈他继承了汉俑传统,他在博物馆搞过七年的修补工作,这时他大量地吸收汉俑的优秀传统,他吸收的传统并不是一些形式特色,而是一个原则:即无拘无束,有感而发,什么猪棚狗窝、火腿干鱼、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吞刀吐火、轻歌曼舞、乃至城郭望楼、厨房茅厕,凡一切本以为不入雕塑艺术者,到了汉俑作者手上,都变得“百无禁忌”,都“自然成文”、“妙趣横生”。我以为这才是刘士铭学习的本质。对汉俑作者们来说,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艺术家,但他们都有着艺术家的本能。当然,他们也 [详细...]
      2011/10/10 09:21: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