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发为本 涉事卧游 ——评吴悦石先生《溪山晴秀图》

      作者:核实中..2016-10-13 17:05:01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溪山晴秀图》(1981年)纸本水墨设色

        作者:煦风

        1980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著名画家吴悦石先生拍摄了一部名为《有志者》的胶片电影纪录片,他也是目前健在的中国书画大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杰出人士。

        吴悦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大家和鉴赏家,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和董寿平的入室弟子。

        吴先生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和绘画理论研究,精于书画鉴赏。青年时代壮游天下,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其作品疏朗、洒脱、遒劲、生动,是当今备受推崇的中国画大家。

        1981年,吴先生创作了《溪山晴秀图》,该作品所描绘的是一幅雨后溪山的怡人景色。悦石先生因“文革”迫害,曾在京西妙峰山中被强迫改造,因祸得福地获得了壮游山霭苍润的好机会,身临其境的感受过溪山山水的风光景象,也把握了溪山山水的生命情缘。

        吴先生笔下的《溪山晴秀图》气韵生动、秀逸深远,笔笔灵虚而又笔笔写实。苍润的溪山,在晴秀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灵性与活力。他以高山仰止的视角,观照了溪山山水间的律动风貌。作品的用笔多以中锋、侧峰为主,皴擦点染、互相结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虚实结合,匠心独运。画面中动静相承,情景自由和谐。三叠而下的飞流瀑布浩荡地汇聚于江河的浩渺之中。而江面上却波澜不兴,候客的乌篷船静泊于清江岸边。飞鸟在天空中叽喳地翱翔,回荡在宁静的山谷之间,在这幽美的溪山风光里充满了生命的盎然。

        为避免传统皴法的程式化,作者通过对线条和皴染的巧妙处理,突显了山体与岩层结构的力度美和肌理美。而平远的透视展现了溪山山势的挺拔峻峭,倾泻在天地之间的万千风云,浑然一体,意趣天成。先生师古却不泥古,生发为本,温故知新,独显神意,涉事卧游。创作完成后的《溪山晴秀图》十足的将山的气势磅礴和水的悠然平静,两相兼糅地将一切美妙尽收眼底。

        山水画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中国画创作题材之一。文人墨客皆喜寄情于山水之间,并以创作山水画作的方式表达情感,抒发胸臆。

        自唐人王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诗画交融的艺境之后,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也被公认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标准。历代画家皆喜沃游于名山大川,先将风貌尽储于心,再形于意,最后“以神写形”,终将实现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

        唐代画家、理论家张彦远曾说:“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张文通也特别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性主张,而这个主张至今仍然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必需修养。

        北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各宗画家皆以山水画作言情述志,抒发胸中风云变幻的无穷乐趣,体验“唯道集虚”的生命本真。这也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妙处所在。

        因此,不论历代文人是用文字写景,还是书画名家对名山大川触景生情,最终都将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了中国画创作的审美原则。

        《溪山晴秀图》再现了溪山风景在新雨之后的清新意境,天空中的云层随风涌动,晖映变幻。被风雨洗去烟霾尘垢的溪山,焕然一新。群山之间氤氲朦胧,时而稀薄轻盈,时而浑厚皎洁,烟云过眼之处,云海奔腾翻滚,如烟如雾如纱,不疾不徐,从容自若地弥散于青山峰峦之间。

        宗白华在《艺境》中写道:“中国画自有其独到的宇宙观点与生命情调,以各式抽象的点线皴擦摄取万物的风骨与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象征力替代了形相的写实,超脱而浑厚”。

        为使观者获得超然物外的喜悦。作者寄情涉事,卧游于天地万物。逍遥洒脱的诠释了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境界。唯有缠绵悱恻,才能深动情脉。这也许就是吴先生创作《溪山晴秀图》意境的主观心性吧!

        丙申大暑后一日,煦风並记于京西煦风轩


        Processed in 0.046(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