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生活和创作的关系

      作者:核实中..2011-11-03 16:43:5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深入生活和艺术创作是谈论已久的话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更是着重强调了这一创作规律。从那时到建国以来,这么多年一直引导着艺术家们到生活中,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但在“左”的思潮干扰下,尤其是十年文革,艺术家的创作从个性一遭到泯灭。一切为政治服务,体材决定创作,主题先行,严重和影响了艺术创作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艺术家的创作有了自由的空间,艺术家的创作得到空前的繁荣,艺术家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各种流派不断产生。



          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画家走出国门,到国外办画展,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给画家带来了经济效益。绘画作品也从单一的为政治服务而转化为商品。但这些年来由于市场问题,又影响了创作,精品少了,反映时代的作品少了。什么画好卖,画什么的多了,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和生活的结合,反映生活的作品寥寥无几。古人、仕女成了人物画家创作的主流。在大型展览包括全国美展,制作之风盛行,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被许多画家所忽视,美术界的八王现代电潮已来,尽管画坛上涌现出各种流派,显得充满生机,似乎中国画要“穷途末路”了。画家的心态也变的浮燥起来,总觉得要跟上潮流才行。经过几年的“热热闹闹”画家们开始反思,尤其到了九十年代,生活问题、时代精神问题又被重新提起,感到了生活的重要性,又提醒了画家对传统再认识。1996年中国画研究院倡导画家到生活中去,那年成了研究院的生活年。于1997年举办了中国画研究院写生创作展,一幅幅贴近生活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画家们从写生中找到了创作内容,从写生中理解了中国画传统的重要性。这个展览虽说作品不觉 不成熟,展览后的再研究不够,但在美术界引起了重大反响。此后这个画院,那个画家到某地写生的消息不断。近年来无论是集体或个人的展览,那种所谓的商品画少不了,严肃认真的贴近生活,注意笔墨的作品多了,反而带动了绘画市场。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精品在生活中产生。



          深入生活是艺术艺术创作的规律,已成定义。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搞”成了画家们写生花妙的手段。我与画友们谈起写生和创作时又都感到问题不少。就我而言,几乎每年都会到像山大川、各民族生活所在地写生。画了不少速写,拍了不少照片,也看到一些画家连摄像机都扛上了。确实在写生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景观、民族风情激动不已,在有产生力作之感。但一到案头创作又发现找不出当时的感受,看着速写的照片,又彷徨得不知如何下笔。在写生中也看到画友速写画的极其认真,而创作出的作品,虽笔墨很丰富,但缺少那种意境,那种情趣,显得呆板。记得参加亚明先生组织的写生团,赴东北写生,对长白山天地的奇观赞叹不已,大家都画速写。但看了创作的作品,再观傅抱石先生的“林海天地”会感到傅先生的作品充满神韵,真正达到了高于自然的境界。而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神韵和意境,曾经读过苗子先生描写生的一文,颇有感触。所以说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委值得研究。每个画家都希望结合自然,然而这是不简单的,潘天寿先生在评述黄宾虹先生曾说:“他是取自然景色之意,并不是画地图。他的作品画起来随意,看起来舒服,这是艺术的真实。”所以说写生的手段,写神是目的。绘画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但关键在于提高形艺术性。形就要有增加和减弱,要有所变动。变动是形、神的在机概括。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思想、学养与技法的艺术表现,不然何为艺术。历史上的大家都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只有这样,在创作作品的意境上就不会顾此失彼,就能画出神来。



          谢赫提出“应物相形”“随类赋彩”可见古代画家十分重视写。生活在我的这个时代的画家,有着先进的的工具,更应该深入生活,很好的研究生和创作关系,继承的发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来。

        Processed in 0.07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