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经典是因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

      作者:潘丰泉2025-06-22 09:48:18 来源:美术报

        以描绘和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艺术康庄大道,从这一路走来的艺术家不计其数,由此迈向高峰名扬四海的大有人在,加上各种宣传渠道,艺术家传神之作和杰出一面得以向宽广的疆域传播。

        正如我们熟悉的不少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在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不同领域,以毕生之精力,形成的艺术影响力不仅长远且多角度和维度,无论是技法之高超与内涵之深刻这两方面,皆葆有不凡的绘画品质和艺术风格。

        应该说画家内心深处,莫不希冀把代表自身艺术水准的作品奉献给社会,以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束之高阁,以及被时风左右,弄出些徒有其表的东西。所以在大多数画家心里,比如收集素材几易其稿,必定是运足功、铆足劲。举凡用少而精画作达成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正是以超出常人的智力、心力投入创作,优秀作品作方得以产生,一方面是站在时代前沿,展示艺术高度,像那批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画领域有《说红书》《两只小羊羔》《洪荒风雪》,油画领域有《狼牙山五壮士》以及部分雕塑佳作《艰苦岁月》等,从而品察出什么样的作品可为经典以及影响力不减这些奥秘所在;另一方面是无须像当下要借助时尚超前但眼花缭乱的传播渠道以求扩大影响力。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涉及艺术传播及价值体现。当艺术家创作切入时代脉搏,以真情实感的绘画语言打动人,作品的艺术性自然会得以传播,具备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经久不衰。

        不过,艺术家社会知名度的形成必然要经历这两种过程:可预见和不可预见,何故?可预见,是创作规律可循,身为创作者清楚形成一幅作品要经过长时间累积,当然是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作品的深度挖掘,一旦匆忙下笔,草率或浅薄这些问题将暴露无遗,所谓的质量关就过不了,被打折扣是常有的事,所以认识的提升与时间积淀不无关系,如此才有心手相随的技巧形成,做到下笔游刃有余,所谓“长期积累、得之偶然”。虽然每个人创作灵感,有时如火花爆发一刹那,但又有多少是纯属巧合?所以长期的累积才是关键,相对稳固能让思想得以逐步深化。而不可预见是作品后续要得到认可,如期所愿,那就要看作品能否经受住时空的考验,这里里外外,不是靠媒体一天一个样地瞎吹,尽管可以逞一时之快,但到头来还不是昙花一现罢了?

        有道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20世纪的50年代初,作为刚留校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方增先,以初出茅庐的新作——在他人生意气风发之时,运不可抑制的才情和喷薄欲出的激情,终酿造出佳作《粒粒皆辛苦》,一时名满天下。方增先20世纪50年代深入北方农村体验生活,处处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建设气象,又为一篇国人吟咏不已具有高度哲理的古诗词所感染,从诗句里,画家敏锐地与眼前这一幕联到一起,那是多么情真意切的一幕:那弯腰蹲地捡起麦穗的大爷,是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形象的真实写照,通过恰到好处的人物造型和笔墨构图,成功融入作品的主题思想,两者互为表里,成为那个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经典而广为传播。此后方增先又一发不可收地相继完成了再续人物画辉煌的写意画《说红书》《母亲》、插图《艳阳天》《孔乙己》等经典作品,无疑他一生致力于现代写意人物画实践的不同轨迹,通过自身的创作行为清晰地展示出来。类似于方增先一往情深地表达个人创作思想和独特手法这些范例,不胜枚举,从而印证了精品力作得之不易,而个中经验,诚为后学者楷模。

        偶尔看到,有些画家试图来一次作品展示,或为阶段性汇报,比如个展类型,一般情况下媒体学界动辄以“成功”“引起轰动”这样的字眼描述,予以褒奖,反之,人们对那经久不息的作品,必以“经典”“弥久影响力”这类词汇大肆赞扬,何故?或许所谓的“成功”“引起轰动”,无非是一时性而已,会不会昙花一现罢了?故,欲在美术史占有一席之地(洋洋洒洒的绘画史,即使点到某个画展,也是一笔带过),很难。不过当冠之以“经典”褒奖之作,美术史论家通常是不吝辞藻。譬如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身上,若他不是举一生心力投入《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这件旷世之作所带来的效应——即浪漫主义绘画大旗会不会由他来扛?难说,或另有所属?不过,纵使由其他画家描绘,也难以呈现似德拉克洛瓦笔下的高贵壮美之韵。世上对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理解、看法,或将是别的答案或其他解释。无疑德拉克洛瓦本人的艺术气质是创造这一幅浪漫主义经典艺术关键所在,它所展现出的19世纪法兰西政治风云的画面,千真万确。当然这与画者站在什么样角度描绘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以及他是否具备驾驭这一主题的创作能力,这些都有极大关系,倘若他内心深处不是被一股浪漫主义艺术情怀驱使感动着,那描绘出如此热情洋溢的视觉画面,恐难以实现。倘若另由当时古典主义绘画巨匠并视他为艺术上劲敌的安格尔表现,又将是另一种情形。尽管艺术史上已留下安格尔绘画风格的每一笔,但与德拉克洛瓦一生的绘画境像,势必大相径庭。

        各个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创作主张,或秉持至高的艺术理想,作品所具有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将是不可限量的,这正是为什么要向经典致意之所在。经典形成不能刻意为之,但心中的净土正是构筑其艺术理想所在,故倾其一生智力与心力,是值得的。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