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要回归人文关怀

      作者:李峰2025-07-28 08:14: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现场

        展览为什么要创新?博物馆、美术馆运营为什么要创新?这是一个似旧而新、常论常新、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

        首先创新是大势所趋。国家文物局今年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教育活动51.1万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自2008年全国国有博物馆免费政策推行以来,博物馆热一轮高过一轮,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各省级博物馆乃至西安、洛阳等文物大市的博物馆,常常出现观众爆满、预约不上的情况,文博热已经成为现象级事件。

        博物馆、美术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以矛盾最为集中的观众参观量来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传统大型博物馆参观人数过多,观众需求满足不了,馆进不去、展看不了。数量占比更大的地方性博物馆、市县博物馆却门可罗雀,运营经费不足,关注度不够,生存艰难困顿。同样的情况也常常出现在纯艺术类美术馆。

        针对这些情况,美术馆应该如何创新,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而言,首先创新要重归“用心”。在进行展览策划时,要重归文物发现地,寻找其最基本的意义。以吸引大量观众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为例,我们在资源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调研,展览调度5个国家、10个省区市、60多家机构的文物资源,涵盖公元前3800年至盛唐时期文物500余组(件)。我们几乎对国内每一家文博场馆均进行了实地走访,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讨论,而不是全然被动地任由合作方根据文物状态和档期来选择和提供藏品。

        其次,创新要围绕“艺术之美”展开。不依赖考古、历史或哲学阐释,不分年龄、知识背景等差异,以审美串联起不同时空的展品。展览要求新而不张扬,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对文物的尊重和重新解读。策展人要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有审美的能力,相信从美出发组织起来的展品能够唤起不同人群对艺术的感知力,努力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所散发出的历经千万年仍然熠熠生辉的恒久魅力。

        再次,创新可进行跨领域借鉴。笔者曾经尝试以当代艺术的策展理念来策划古典艺术,古今一体,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如“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将龙门石窟重6吨的唐代宝冠佛、青州造像等珍贵文物以装置艺术形式呈现,通过当代艺术的手法、艺术化的展陈方式,提升观众的带入感,实现超越原址的震撼感。真品原作结合沉浸式的场景,让文物自然而然地活化。再以运用新技术、借鉴当代艺术大型装置的制作方式复制壁画所在洞窟为例,我们努力复制的是现场体验感,而非完全忠实于洞窟现状的百分百复原——营造历史与当代交织的沉浸式空间。

        最后,创新可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激活”,鼓励观众自我解读。它还体现在以“开放大学”的精神将传统的学术讲座、导览与观众的精神提升、冥想相结合,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播,让观众精神休憩。这其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除策展和具体操办的人员外,美术馆志愿者的价值也弥足珍贵。

        如此通过创新策展,文物的艺术内涵得以有新的发现,学术研究得以从新的角度开展,博物馆还是那座博物馆,美术馆还是那座美术馆,人还是那些人,然而已经焕然一新了。

        创新落实于物和现场,这期间会有很多意外事件,然而,完成事务性工作不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工作的目的,创新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人。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能有效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我们要通过创新提升展览质量,通过有创意的展览来增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吸引力,扩大影响力,促进艺术教育普及,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些都将直接提升美术馆的社会效益和文化辐射力。美术馆创新最终要回归人文关怀的本质,通过优质展览激发公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精神压力,营造良好生活氛围。

         (作者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4(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