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博的课程为什么收费

      作者:核实中..2017-05-01 09:01:34 来源:美术报

        提问:北京市有一个关于学生进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的课程。有学生进入到博物馆学习以后,会反馈到教育。国博的课程不是全部免费的,特别是像夏令营,收费还是很贵的,达到一两千块钱,据说还是供不应求。家长如何看待收费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碰到不同的意见?

        黄琛:从第一年恢复开放以来,我们所提供的教育类的产品,90%以上都是收费的,几乎不做不收费的设计。虽然有些公益的场次,像讲解、课程活动,但主体都是收费的。当然,我们收费的价格是扣除了人员和场地因素之后的耗材类的费用,我们的定价大概是社会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呢?就是一旦推出来,公众会比较,首先是你的品牌、你的资源、你的品质,包括你的价格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收费呢?这是为了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我们在开始做教育产品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博物馆文创应该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文化增值服务,这才是博物馆真正应该做的文创。那些纪念品应该是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博物馆提供的应该是版权的授权和销售,而不应该自己建设计团队、营销团队、生产团队、经营团队,这个成本太高了。作为我们自身来讲,我们觉得博物馆真正该做的是把教育职能挖掘到极致,把它变成增值服务,向观众售卖服务。

        为什么要售卖呢?我们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供给侧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们有在编人员,包括社会化用工、志愿者,能有多少人?一个单位有100人恐怕就是天文数字了。100人的团队能提供多少服务的产品?可能也就是10万人左右的服务量。但是,进入博物馆的公众有多少?随便一个馆可能都是百万级的。如果不变成产品,恐怕服务供给侧的提供就会出现问题;二是激励和奖惩。考核一个业内人的活动课程开发得好与坏,我们给各个部委提交的验收报告,都是说我自己做了一个评估报告,我自己找谁给我做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否真的真实和准确?我们还要打一个问号,也许是真实的。但是,我个人理解可能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过这个关做的这样一个报告。但是,放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产品,卖得好不好,一目了然。你扔进去,很快就被销售掉了,不断有人要订购你的课,说明你的课程品质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三是杜绝灰色和黑色来源。所有免费的活动都有成本,成本从哪儿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作为开发人员,我开发这个活动,如果这个课程免费,我就会有意或者无意识地选择受众。这个受众可能就是某某美术馆的共建学校,或者我的小孩就在这个学校,这个课就给这个学校上,别人想上都没有。你还会发现可能就是有一部分公众掌握了技巧,能经常上课,对其他公众来讲就根本没有机会。你服务了很多场次,但总体规模很小,受众比较单一。如果放在市场上公开地售卖,虽然它有价格,它需要消费,但它更公平了,所有愿意参与的都是通过平台,进行支付、购买,然后参与服务;四是因为建立了销售,对受众有更好的分析,什么样的人群、多少次购买、购买哪类活动、有哪些建议,从单次的活动,到系统化的课程、寒暑假的夏令营,从一次课到打包的套系的课。

        从活动开始,一直到以周为单位的夏令营,而且已经走出北京,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链。我们做教育的设计一定是要按照产业链的形式,你的营销成本会很低。如果只做活动的设计,做免费的,你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营销,营销成本是非常大的。有课程化的设计,有经营在里面,就聚拢大数据。不断提供新的产品,这些人就从一个阶升到一个阶,再升到另一个阶,购买成套系的文化产品。我们从2012年开始做收费的活动,没有太多社会的负面声音,效果还非常好。近三年的教育收入都在千万以上,我们向中央申请的财政补贴也在千万以上。我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每年中央财政给我们的专项补贴是1300万-1500万,而我们每年的收益也大概在1300万-1500万,近三年可以做到基本持平。这样也能够解释我们的公益性原则,我们只是拿回了中央财政给我们的专项费用,人头费、场地的大型设备设施的费用还是由政府来买单的。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1(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