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美术馆馆藏‘海派’名家作品展”开幕

      作者:郑成航 2017-12-15 08:37:18 来源:杭州日报

          (1/3)松石 潘天寿 寿崇德

          (2/3)玉泉纪游图 黄宾虹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2月12日,“瀚海云垂——浙江美术馆馆藏‘海派’名家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任伯年、王礼、虚谷、朱偁、任薰等“前海派”画家以及“后海派”吴昌硕、蒲华、王震等力作近一百件。


        特殊年代中诞生的画坛新高峰

        在近代艺术思潮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画坛涌现出诸多绘画派系,逐步形成了如北方的“京津画派”、南京的“金陵画派”、广东的“岭南画派”、上海的“海上画派”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为现当代美术探索发展提供了多元性的启示。其中“海上画派”代表着当时南方中国画的中心,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对之后的“新浙派”产生了先导作用。

        “海上画派”主要指在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到二十世纪初期,以上海为活动中心的画家群体及其所呈现的艺术形态。作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上海,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 使得不同身份、领域的人才接踵而至,官宦、士人、商贾、学子以及艺术家都交织在这前所未有的现代都市当中。聚集在此的画家大多来自江浙及安徽等地,师承脉系、地域画风、阶层身份均不相同。艺术市场的繁荣不断促进了画家间的艺术相互交流、融合与推广,“海上画派”应运而生。

        在当时的上海,商贾与士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项经济状况的衡量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正由于商业因素的极大介入,海上画家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求新求变,从原先日渐封闭保守的中国画壁垒中突破出来,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个性鲜明;重视诗书画印诸方面的修养,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雅俗共赏;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凸显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画派”,使绘画更加符合社会的审美需要,从而成为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


        浙江文脉精髓汇聚

        “海派”画风多样,意趣各异。主要承明清浙派、吴门、扬州、金陵、常州诸派遗风,借金石入画,融民间题材与西方绘画之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简逸明快,色彩浓艳。当时寓居上海有虚谷、任薰、任颐、吴昌硕、蒲华等画家,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正统宫廷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地域流派,“海派”对中国近现代国画影响深远,至今兴盛不衰。

        浙江画家在“海派”绘画中占有“半壁江山”,代表人物大部分出自浙江。如海派先驱赵之谦,为浙江绍兴人,是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书法、篆刻上,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如任伯年,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其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重视写生,又融汇诸家法,并吸取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格调清新。又如蒲华,出生于浙江嘉兴人。他寓居上海,卖画为生。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书法淳厚多姿;其画燥润兼施,苍劲妩媚,风韵清健。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为近代首屈一指的金石书画大师。后则有宁海潘天寿异军突出,以高风翰骨屹立画坛。

        “百年文脉梳理”和“百年书画征集”是浙江美术馆大力实施的系统工程,也是践行“中国风格、浙江韵味、古今一体、面向世界”立馆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海派”画家作品是浙江美术馆重点征集范畴。几年来,通过接受捐赠和其他渠道的征集,馆藏海派作品已有一定规模,是构成浙江美术馆“百年书画名家”典藏体系的重要藏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2(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