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类赋彩”:中国画里的中国色

      作者:张建业2023-11-21 07:55: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收藏)

          (2/2)吴昌硕《紫藤》 (上海画院收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国画主要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随着毛笔、绢绸、宣纸工艺的不断成熟,中国画的艺术体系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世界艺坛中的东方明珠。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从概念上讲,是专指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绢等绘画工具及材料创作的绘画作品,因此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其中,南朝谢赫《古画品录》的“六法论”影响极大。六法者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

        “随类赋彩”即中国画色彩应用的审美标识,是在“应物象形”的基础上,通过色彩语言的强化,更加充分表现物象的艺术真实。“随类赋彩”是中国画在“应物象形”之后艺术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审美上的进一步丰富。东汉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的“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说的也是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方可表现艺术的情感。

        关于如何赋彩,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理解和偏好,或淡雅清新,或浓烈厚重,或富丽堂皇。如明末清初书画家恽寿平的作品,轻描淡写、清丽脱俗,有一种天然的风骨和神韵,引心绪入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之境。而有“黄家富贵”之誉的五代画家黄荃,其绘画的题材、手法都是反映宫廷贵族的要求,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由于黄派花鸟画符合帝王、贵族的审美要求,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审美的风向标,以至后世的宫廷画家们,皆以此审美为创作依据。

        谈到中国画的色彩,还要从它的诸多颜料说起。山水画中的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浅绛,花鸟画中的工笔、写意,人物画中的工笔重彩等各种门类,其形式的塑造都离不开色彩的呈现。对于颜料的使用,也成为衡量画家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之一。

        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颜料不同,油画颜料以油脂为溶剂,而国画颜料以水为溶剂,这一点与水彩相似。传统的中国画颜料都是以纯天然原料制作的,按材料来源主要分为植物原料和矿物原料两种。而现代的化工合成颜料方法,是为了制造和使用方便,价格上也更低廉,更适合初学者。

        在此,笔者列举常用的几种传统中国画颜料与读者共赏。首先是几种矿物质颜料:石青,是由自然界一种铜矿石长时间氧化形成的。古人在开采矿石时,偶然发现了这种蓝色的矿石,并将其用于绘画。运用在国画中的独特效果,让石青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要颜料,其根据深浅的不同,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等。石青的制造相对复杂,需要经历较长工序,包括选取矿石,研磨成细粉,放入水中漂洗,粉末晾干,再次研磨,使之成为细腻的石青颜料。

        石绿也是矿物质颜料,由孔雀石研磨而成,呈粉末状。其中,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依次是二绿、三绿、四绿等,使用时要适度加胶加水。

        朱砂,又称丹砂、汞砂,是天然矿石,呈正红色,有金属光泽。朱砂是我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红色颜料之一,其色明艳沉稳、经久不褪。另外,朱砂浸取后较轻的一层,就是国画颜料中的朱磦。

        以上三种矿物质颜料都属不透明系列,多用于青绿山水,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这三种颜料运用的范式。

        再说几种植物类颜料:花青是国画颜料中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首先要选取适量菘蓝叶子,去除杂质,放入容器中,用石头压实并加水没过石头;浸泡五天至七天后,用纱布过滤出溶液,加少量干净的生石灰水,静置一段时间生成蓝靛,滤出水分,留下的就是靛泥,再放入烤箱,高温烤干水分,捣碎过筛,加滚水浸泡,泡出靛泥中的黄水,搅拌后用生宣拂去杂质,剩余沉淀继续加水冲泡并搅拌均匀,重复此步骤直到泡出蓝黑水;把冲净的沉淀抽滤一下除去水分,把干燥好的靛泥放入研钵,研磨靛泥,加适量较稀的明胶水,沉淀两小时后倒出上层悬浮液;继续研磨,加温开水取悬浮液,直到沉淀变为青黑色,弃之,整合液体于平底容器沉淀一夜;沉淀后,取上层溶液,用大火熬煮水分,快干时倒出来,高温烘干脱水,花青制作就此才算完工。

        胭脂也属于植物性颜料,主要是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放入石钵中反复槌杵,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胭脂红颜料。

        藤黄取自于海藤的常绿乔木,对其树皮钻孔,收集渗出的黄色树脂,经炼制,自然放干后就是藤黄颜料了。

        植物类颜料,写意画多用之,近代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其作品最常用的颜色多为以上几种。

        中国画的殿堂里,大师辈出,佳作彪炳,究其原因,除了大师拥有的超人功力,优纸佳色同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0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