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现代主义:激进还是保守?(作者:段吉方)
-
内容提要: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激进文化政治语境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出发,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起源语境和思想逻辑进行了深刻的清理,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参照。但他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的政治文化阐释和意识形态分析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倾向和精神动态仍然是需要我们加以冷静分析的。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 激进政治 意识形态批判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后现代主义以高昂的解构姿态和破坏精神突入到当代思想和文化领域,它的精神理念引起了当代文化研究思想构架的
[详细...]
2009/09/09 11:52: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伊格尔顿文艺美学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作者:段吉方)
-
一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风头正健的批评理论家之一。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关于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伊格尔顿一直紧紧围绕着“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把文学以及某种文学理论个案——包括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学理论史——都理解成一种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但同时又强调审美形式的意义,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之间的张力中建立了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的这一批评理论是引人注目的。因为,在整个的文学研究体系中,意识形态与审美
[详细...]
2009/09/09 11:52:1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非总体的星丛—批判理论的阿多诺维度(作者:李弢)
-
艾耶尔在他那本视为续写罗素《西方哲学史》的《二十世纪哲学》一书中,以显目的章节表示出20世纪哲学始于对“黑格尔的造反”,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出于个人的偏好,他这本书中所概括的哲学流派突出了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同时,既没有给马克思之后辩证法的发展予以必要的评述,更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以来的新兴流派[①]。然而,早一年出版的布卜内的《现代德国哲学》一书,则以三章的内容分列了“现象学与阐释学”、“语言哲学与科学理论”以及“辩证法与实践哲学”,在第三章“辩证法与实践哲学”之下&ldq
[详细...]
2009/09/09 11:51:1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对瓦尔特•本雅明的“Aura”概念及其艺术理论的当代理解(作者:黄兆华)
-
瓦尔特·本雅明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一系列变革,使现代艺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Aura
文中多次出现了氛围(Aura)这一词。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用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对Aura的翻译经常不同,有时译作光晕,有时译作气息或韵味等。这种不同,是由于这个概念本身定义的模糊性所造成的。
在本文中本雅明为Aura下了两种定义:“在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就是艺术作品的氛围”和&
[详细...]
2009/09/09 11:50:3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重意蕴(作者:刘悦笛)
-
回溯20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及社会学的走向,“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重阐已成为其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是由于,当代哲学的发展已清楚表明“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⑴(P2)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亦是如此,近年来渐居主流的现象学传统的社会学便极为关注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而在西方学界以“马克思化的韦伯”而著称的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可谓是“生活世界”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以社会哲学的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
[详细...]
2009/09/09 11:49:5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试论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作者:黄华)
-
福柯(1926 —1984) 作为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关注的领域总是独特的———疯癫、医学、犯罪和性,在这些人文学者极少涉足的边缘地带,福柯却以他独到的视角进行执着的研究。在一次访谈中(1983 年) ,他曾自嘲“像狗一样地工作,而且像狗那样地工作了一生。我不关心我所做的工作在学术上的位置,因为我的问题在于对自身的改造。”[1 ] (p. 12) 对主体的关注,成为福柯
后期思想一个新的关注点,为此他提出“生存的美学”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详细...]
2009/09/09 11:49: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者:杜小真)
-
我更愿意用激进结构主义来讨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虽然美国人总喜欢把他归之于后现代思想家之列,其实,法国人很少提到“后现代”这个名称,尽管许多美国人讲的许多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都是法国人。所以具体讨论德里达这个常被美国人称作后结构主义代表的哲学家的思想及其演变,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具体讨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与之有关的法国当代哲学的一些背景情况,也就是二十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一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从符号到解构
法国当代历史学家、著名学术评论家F.多斯(F.Dosse)①认为,在50年代
[详细...]
2009/09/09 11:48: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德里达与现象学(作者:杜小真)
-
任何哲学都是对哲学历史的解释,对其矛盾的解释,通过哲学行为的超历史意义对其可能的统一的证明。
利科:《胡塞尔〈笛卡尔的沉思〉研究》[1],载《致现象学派》,弗兰出版社,1998
【摘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
[详细...]
2009/09/09 11:48: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作者:张祥龙)
-
今年是胡塞尔《逻辑研究》首卷发表100周年。这本书以及他的随后的一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出了当代欧陆哲学的主流。但是,它的重要与它的难懂不相上下。一位瑞士哲学家燕妮·海尔施说出了这种复杂的感受:“他的哲思太令人捉摸不透,他用过多和过于复杂的语言来表达他对直接性的要求,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种深刻性呢,还是一种‘模糊性’。我恨不得将他干脆置之不论。……[但这是]不可能的:胡塞尔对当代哲学以及对各种精神科学的影响实在太明显、太深刻了。”[1] 胡塞尔的学说确实以某种“直接”的洞见为
[详细...]
2009/09/09 11:47:2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画面”、“语言”和“诗”——读福柯的《这不是烟斗》(作者:叶秀山)
-
福柯在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字与事》(“Le motes et les choses”,英译《事之序》,“The orders of things”)两年之后,于1968年写了一篇文章《这不是烟斗》,评述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同名作品,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艺术评论的方式,表达他基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篇文章的事实上的写作原因似乎是:马格利特在读了福柯刚出版的《字与事》后,于1966年5月6日写信给福柯,表示他对该书的兴趣,对书中“resemblance”与&l
[详细...]
2009/09/09 11:46:4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