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尹吉男:中国当代艺术异形地图
    2. 艺术家的成功的路数非常耐人寻味。在中国是“地下艺术”,到了西方就是“地上艺术”。再由“地上艺术”变成“民族艺术”或“国家艺术”,以及“全人类的艺术”。为此可以有如下概括:先边缘,再主流,主流之后,于是变成国内的边缘、国际的主流,或者是国际的边缘、国内的主流。“地下艺术”差不多是少数艺术家的“终南捷径”。      有人说,站在布鲁克林看曼哈顿,林立的高楼像墓碑。9.11后 [详细...]
      2010/07/28 16:38:1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范迪安 :表现抽象主义—王易罡与中国抽象艺术
    2.   王易罡作品欣赏 对于现代中国画坛,抽象主义是姗姗来迟的话题,也是一直处在尴尬地位的话题。虽然有部分艺术家从事抽象艺术实践,也有一些理论和批评涉及抽象艺术原理及其表现特征,但中国抽象艺术的当代发展不尽人意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原因,不外有几个方面: 首先,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步出封闭之门向西方世界眺望之际,抽象艺术在彼岸已是一个曾高度发育、并有相当积累的现实。作为与整个古典艺术体系的分野,西方抽象艺术开创了人类艺术历史的第二进程——排除可对应客观的“现实形象”和可辨识的“相对形象”,由纯 [详细...]
      2010/07/27 11:12:5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泰特十年:中产阶层如何爱上当代艺术
    2. 10年前泰特现代第一次开馆,宏伟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和广阔的美术馆新空间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接踵而至。从英国女王手中接过那枚王室批准印章,美术馆正式开馆了,大野洋子(Yoko Ono)和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与流行歌手Jarvis Cocker 以及“宠物店男孩”乐团的( the Pet Shop Boys)Neil Tennant在馆中比肩而立,不住地惊叹道:太惊人了。   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森(Andrew Graham-Dixon),星期日电讯报(The Sunday Te [详细...]
      2010/07/27 10:28: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第三者介入―中国当代艺术两极PK的终结
    2. 来源:艺术国际 85美术运动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将继续向前推进是无需置疑的,已经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对当代艺术整体局面的判断将逐渐成为历史。 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时性意义上说,正逐渐出现第三者介入的格局。所谓第三者介入的含义是,一种尚处于潜伏阶段的折衷力量将逐渐介入到85以来所形成的两极PK的结构中,从而构成第三者。85美术运动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冲击,尤其是90年代后受到商业的冲击,一些中国艺术家大做意识形态和性的文章,公然地和堂而皇之地使艺术成为谋取利益的阴谋,目前尽管取得了市场的青睐,但不能避免其“临时停车”的状态 [详细...]
      2010/07/26 16:49:0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孙琳琳 :当代艺术的地域角逐:睡在中国上铺的印度兄弟
    2. 从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指数增长了583%,印度增长了957%。和中国一样,很多印度艺术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日以继夜地赶制作品,但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只是“行活”而已。 “从纯艺术角度来说,印度当代艺术比中国的有味道,很多超现实主义作品非常有异国情调,西方人很爱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王镛告诉《新周刊》。2007年开始,印度艺术以非常猛的势头崛起,价位和口碑都拼命往上蹿,不让中国艺术专美。 西方人喜欢中国艺术,因为对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好奇。而在满足这一点上,印度艺术比中国有过之而无 [详细...]
      2010/07/26 16:31: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当代艺术与艺术史”论坛论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汇编
    2. 来源:美讯在线-东方美术网 艺术史写作中的区域文化差异―在问题纠缠中发展的成都实验艺术 陈默(《大艺术》杂志主编) 内容提要:成都的实验艺术,具有很强的区域个性和难以重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由于其历史和地域人文的自身特点,相伴而生的问题也呈复杂多变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现成的写作案例几近空缺,成为本土当代艺术区域文化史研究的缺憾。本文力图以自己掌握的一手现场资料为线索,展开现场事实及问题剖面,对相关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研究。也希望通过本文,给更多的研究学者提供相关线索,大家共同介入,以期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展开丰富的人文层次,挖掘有价值的思想内涵。 [详细...]
      2010/07/26 16:05:1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话语与身份―关于《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
    2. 一、关于三个版本图鉴编辑的由来 韩:您曾经以“文图结合”的方式分别在2001年和2006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共六册,湖北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湖南美术出版社),最近又着手主编了《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河北美术出版社)。现在我想问您的是,出于什么原因促使您主编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图书? 鲁:改革开放以来,我先是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书,其后在湖北美协与深圳美术馆工作。比较完整地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一直很希望能亲 [详细...]
      2010/07/26 15:30: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杜庆春:作为凝视的视觉性:关于影像未来的一种思考
    2.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提供一种视觉性的新的可能,尤其当影像生产是真正作为提供“景象”为前提的,虚拟现实成为所有二维平面提供三维错觉的媒介技术的终结者的时刻,一种超然于视点、透视等诸多概念的“凝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资源,一种进入“景观”的凝视之道或许才成为某种可能。   影像的未来,对此视觉性的想象,最直觉的感受乃是数字技术带来的绚烂的图景,而沉静下来却又无法摆脱一种有如美国电影《黑客任务》(The Matrix)中的景象,幽暗的底色中只有绿色的0或者1的数字在漂移。面对如此,我不是说未来是残酷的, [详细...]
      2010/07/26 15:22:4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陈国辉:当代影像艺术的“观念性”实验
    2. 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态势,与转型期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理想、观念转变、实验取向以及语言变革息息相关。其一,影像艺术地位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追捧,部分原因在于当代艺术聚焦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得部分年轻艺术家闯入影像领域,开始记录行为表演并加入自己的视角,反转了纪录片的限定和套路。其二,数码影像为虚拟世界提供了契机,从而导致虚拟性的、编导式的影像创作出现;同时,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影像艺术展)的相互交流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其三,更为重要的是由当代艺术的“观念更新”所致:当代艺术的实验取向,一方面强调对艺术观念的重视和对“新媒体艺术&rdqu [详细...]
      2010/07/26 15:03: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台湾的新影像时代—从新电影到后电影
    2.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摘要:   在台湾,虽然整体上在文化创作的资源与政策这两个面向,似乎一直没有明显而彻底的改善,但却仍见创作者前仆后继地投入(广义的)影像创作,甚至在某种程度的“误解”上营造出一种活络的创作现象。这使得我们面对到一个必要去检视和思考的问题——影像的问题,一个在此刻得以同西欧或北美接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介入,我们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想象”着一种西方的延续,而应该面对台湾自身历史与地域上的事件和问题,此篇论文便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论述。   由于影像事件相当程 [详细...]
      2010/07/26 14:58: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22(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