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绑架”的中国抽象艺术—从奥利瓦“伟大的天上的抽象”谈起 作者:李笑男
    2. “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是意大利策展人、批评家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在中国美术馆策划的抽象展的理论宣言。奥利瓦是中国艺术界非常熟悉的一位朋友,他曾经是中国“政治波普”等前卫艺术在国际公开亮相的重要推手。继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热切关注,17年后,奥利瓦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国抽象”,并给予中国抽象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次展览汇集的中国抽象显示了这个国家的艺术家面对其它文化影响的伟大的解放,发展出一种——并不 [详细...]
      2010/07/26 14:56:1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水天中:陌生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2. 在遥远的智利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当中国文联的有关领导提出这一项目设想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智利的地理位置。在我印象中,地图上疆域狭长的智利,与中国隔太平洋相望。实际上智利距离中国要比大多数国家更为遥远,从北京到圣地亚哥,需绕道欧洲,空中飞行20多小时,加上地面中转,要30小时以上。这使圣地亚哥成为距北京“最遥远”的一个首都。 在今天的条件下,路程遥远已经不是多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近年我们出国展览的地方,大都是与中国交流频繁的国度,在文化艺术上可以说是“知己知彼”。智利则 [详细...]
      2010/07/26 14:43:5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或高级、或低级—模仿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作者:段君
    2.  翻一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很容易发现有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品与西方雷同,比如孟禄丁的《元化》,很像肯尼斯·诺兰1958年的作品《歌》。肯尼斯·诺兰的作品基于最简单的图案——靶子,他的绘画被称为“靶子绘画”,比较重视色彩的纯粹,也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行的对社会漠不关心的画。孟禄丁与肯尼斯·诺兰的兴趣点有所重合,都希望做到纯粹和极致,但孟禄丁的作品有它产生的文化背景,他是期望能够以纯粹和极致来梳理和修正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对当下文化或积极或消极的意义。最近几年他在《元化》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来个人性较强的《 [详细...]
      2010/07/26 12:23:1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陈健强:中国当代艺术五种主流形态
    2. 当代艺术众说纷纭,这里作大略归纳。 塞尚绘出了不同于古典画中的现实时代,不追求真实空间,而是追求另一种现实,画面理性构成美的现实,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杜尚追求理念上、观念上的现实、被称为当代艺术鼻祖。自博依斯的两句思想性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就是艺术”后,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多元化是当代艺术的特点。 现代艺术更多指向视觉艺术,是可视化的的表达,当代艺术更多是从视觉指向理念和观念[1]。其实,当下理念无所不需,特别所有形形式式的社会团队极需理念,而无所不需的理念中何尝就不需对理念进行创作呢!而且理念中 [详细...]
      2010/07/26 12:20:4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用残缺散乱的书信来纪念生命 作者:张晓刚 
    2. 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 后记  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居然也要出版《书信集》了,说实话有一点惶恐的感觉。也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朋友们再也没有通信往来了,电话和短信替代了“伏案工作”的状态和方式。随之而来的关于阅读和书写的生活逐渐真正成为了个人的隐私,甚至成为了某种“专业人士”的职业所需。我们与这个社会的交流方式从此也彻底地被改变了,对邮局和信箱的守候、期待,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孤独地工作,然后疲惫地奔波,在许许多多的party上被兴奋、被分解、被掏空、被日常。 [详细...]
      2010/07/25 10:25:5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何翔宇:从《无何有之乡》到《可乐计划》 作者:何桂彦  
    2. 何翔宇作品欣赏 Ⅰ   在没有接触装置艺术以前,何翔宇最初的理想是做一个架上艺术家。2006年前后,他创作了大量的油画。限囿于平面化的表达、装饰性的风格,这批作品谈不上成功。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何翔宇对艺术的热情,相反,他开始通过画册、网络、各种展览大量地接触当代艺术,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的作品,只要自己喜欢,都会认真地研究一番。那段时期,何翔宇的整个生活几乎完全被艺术所占据。   为了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2007年何翔宇只身来到了北京。初来乍到的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无法融入京城纷繁的艺 [详细...]
      2010/07/25 10:20:2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我与库内里斯 作者:黄笃 
    2. 与詹尼斯·库内里斯(Jannis Kounellis)第一次见面是我从西班牙回来以后,在这之前他来中国已有一个月了。面对中国展现出的活力,他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在访谈中谈到了几个核心问题,即贫穷艺术作品的开放性以及贫穷艺术的精神渊源。   提及他1969年创作《无题(12匹马)》这个作品的观念时,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认为《无题(12匹马)》更多地是使画廊在空间的功能上产生出一种变化,当马被拉进画廊,画廊随即变成为一个剧场。这让我联想到杜尚的《小便池》,当一个日常空间被植入到一个展览空间时,其内容与意义会产生美学上的变化:小便池存在于日常空间时 [详细...]
      2010/07/25 10:18: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浅析尚扬的《董其昌计划》 作者:何桂彦  
    2.   尚扬作品欣赏 尚扬的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尚扬都因作品的实验性、前卫性而倍受美术界瞩目。而且,不管是早期的“乡土风格”,还是90年代初的《大风景》系列,以及2003年以来的《董其昌计划》中,土地与风景都犹如内在的华章,悄无声息地衍生为艺术家作品的内在叙事线索。   尚扬80年代初的作品大多以黄河或黄土高原的生存意象作为表现主题,代表作有《爷爷的河》、《老辈》等。这批作品既是对“乡土风格”的延续,也是对其所进行的超越。一方面,它们秉承着&ldq [详细...]
      2010/07/25 10:10:3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李姝睿:视网膜的自由与虚无 作者:鲍栋 
    2. 李姝睿作品欣赏 作品不屈就于实物,它试图表现某种不可表现的东西;它不摹仿自然,它是一个赝像,一个幻影。 ——利奥塔   对于李姝睿的作品的潜在误解有两种,一是以为她的绘画只不过是光效应艺术(optical art)在中国的翻版,二是认为她的工作属于抽象艺术的一种。这两种误解彼此相关。对于第一种误解的回应并不难,事实上,李姝睿在开始这一系列工作的时候,并不知道光效应艺术的存在——实际上,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对光效应艺术都不了解,因为在人们所习惯的社会学叙事中,像光效应艺术这种毫无社会性内容的东西, [详细...]
      2010/07/24 14:16:4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胡志颖的崇高美学 作者:鲍栋
    2.  胡志颖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那些不言自明,一望便知的东西,尽管从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眼前就一直充斥着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叙述,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过社会决定论的底色,因此,“关怀社会”、“反映现实”、“立足当下”等等这些观念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强势话语,不管是对于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这种社会决定论,来自1949年以来的庸俗马克思主义,体现为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念,虽然,自伤痕美术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但是现实主义的观念本身依然内在地统治着人们的大脑,伤痕美术、乡土绘画,乃至90年代的玩 [详细...]
      2010/07/24 11:46: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