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的世界

      作者:核实中..2013-07-16 16:47:01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1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水影共徘徊--宋.姜白石

          (2/11)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宋·朱淑贞

          (3/11)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唐.卢照邻

          (4/11)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粱·萧绎

          (5/11)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午。--宋.张炎

          (6/11)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南朝陈.祖孙登

          (7/11)污泥不染,莲叶亭亭摇翠。银涛忽卷,万琼珠揉碎。逸韵幽香宜静对。--清.郑熙绩

          (8/11)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宋.姜菱

          (9/11)疑是湘妃出水中--明.李东阳《莲花》

          (10/11)终恐玉京仙子识,却持归种碧池中。--李绅《重台莲》

          (11/11)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南朝.粱肖纲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今夏突然对荷花产生了别样的情致,连续跑了好些荷塘去拍荷花,并写了几则关于荷的散记。到头来,仍意犹未尽,又想到拍残荷,拍那些无花、无莲斗的荷塘景色。从荷花开落盼起,天天望着绿叶变枯叶。奔波了好些日子,终于拍到些让人欣喜的荷、残荷,此刻我才发现这种美,很难用文字描述,让人产生无言的痴迷!


        秋日芙蕖


        离家不远便是锦城著名的花卉集散地三圣乡,这里不仅有颇具规模的花卉市场、花卉苗木基地,近几年还打造成了4A旅游风景区,而支撑这个风景区的“几朵金花”更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像“东邻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都是各有特色的去处,特别是“荷塘月色”,上百亩的荷塘观可游、清香四溢,更是令人钟爱。 今夏似乎特别热,已是八月上旬,立秋多日仍不见凉。一时间忆起去年曾约朋友们今夏去拍摄荷花,当时说得兴起,还准备与几位发烧友办个<荷风清夏)小型影展,甚至还构想联合出一本咏荷的小册子,可一忙,竟忘了此事如今,也不知荷事如何,匆匆先去打探。“荷塘月色。仍是游人如织,可惜盛花期已过,加之今年荷花品种少,开得不尽人意,再约大家同往,实怕有些不值。 一连几天,翻弄贵沅兄从Q0上发来的荷花图片,细细玩味他为这些作品撰写的隽永短文,让人忍不住心动。这些花是去年他与几位摄影朋友在双流一处百亩荷塘拍的,这个地方我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去。可看着这些妩媚娇欲语的出水芙蓉,我还是控制不住,一连好几天,去“荷塘月色”,新都桂湖,荷花山庄等收寻秋日的荷影,尽管错过了花潮,可仍有几多秀色,一口气,竟拍了上百张照片。猜想,稍远的眉山三苏祠,近处的杜甫草堂恐仍会拍到好些余香 当细细清点所拍图片,却提不起兴来,这些荷影大多缺少神韵,如当作资料,倒有可取之处,如当作作品,实在汗颜。当然,这一是技不如人,二是缺乏坚守日光的耐性,加之“标准镜头”视力不够,只能望荷兴叹! 于是又计划来年,计划下一个伏天与荷相约。为了早作准备,我利用这充满诗意的荷月,大量阅读关于荷花的文字。书架上没有专门讲荷花的书,可从《中国花经)、<东方闲情)、<花>、《花海拾贝》、《中国花鸟鱼虫荟萃》、《花鸟世界》、《拈花集》、《历代小品大观》、《古典名句选萃》等林林总总的文集中仍能翻阅到许多关于荷花的记述,我边读,  边作些摘录,爱了几十年的莲,如今才算对荷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有书记载:荷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有着悠久的生长历史。据考古专家从荷叶化石中考证荷花在地球上出现巨大爬行动物——恐龙以前,就生长在世界上了。从古代典籍中看,最早见于《师经·郑风》篇“山有扶苏,湿有荷华”,以厦“彼泽之陂,有蒲之荷”。于是荷花有了记载。到了秦汉以后,荷花已成为观赏花卉。唐代以前,观赏荷花都在池边湖畔,盛唐时期已将荷花植于缸中培养,专供欣赏。

           荷花在我国分布很广,东起东海和黄海之滨,西达天山北麓,北至黑龙江畔,南抵两广和雷州半岛的江、湖、河、溪、潭、塘等,到处都可以看到荷花。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六月春、水芙蓉、水芸、水旦、玉环、草芙蓉、水华等,是种睡莲科、莲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的地区称为水生鞭状根花卉。

         荷花的颜色有白,淡绿、红、粉红、桃红、玫瑰红、紫红、淡黄、金黄、白底红边、条斑洒锦等色。从花的形态演化来看,有单瓣花、半重瓣和重瓣花三种。

         有人说荷花为印度原产,但理论并不充分,印度的莲花主要有7种,称为“七宝莲花”,其中真正的荷花,只有两种,即开白色花的芬陀利花,另  种是开红色花的波天摩花,其它均为睡莲。从多年出土的莲花化石不难看出,我国是荷花的中心原产地。就连日本的荷花,也是在雄略天皇时期(公元五世纪)从中国经朝鲜传人。

           莲是古老而又常新的世界名花。尤其在东方文化中,它成为纯洁、美丽、高雅光明的象征。

         民间对荷花也情有独钟,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莲花的生日,在苏杭地区这天尤为热闹,我们从琦君《想念荷花》中的段文宇多少可以感觉到这种气氛

           “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口这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

           我不是个瞳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高洁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

           瘦鹃老人也写过则《荷花的生日》,他说  “其实所谓荷花生日,并无根据。据旧籍记载,这天是观莲节。

         不管是不是荷花的生日,而苏州日俗,红男绿女总得挑上这  天去逛荷花荡,酒食征逐,热闹番,再买些荷花莲蓬回去。

           荷花生日虽说无稽,然而比什么神仙的生日还是风雅得多,毗我作为《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的后代来说,倒也是并不反对这个生日的”。

           在四川,不时兴过这样富有情趣的节日,但夏日观莲却是盛为流行的雅事,特别是近年,成都周边以种荷花作为新景观的地方越来越多,百亩荷塘几乎随处可见,只是要让荷塘极富特色,还得在荷的品种、荷的栽培、营造赏荷的环境和与z相配的文化氛围还得下许多功夫,这不是三五天打造得出来的奇观,更不是用来作直接换钱的手段,既种荷,则得有君子z风,用心养荷,自然“香远溢清。

           埃及,泰国把莲花作为国花。济南,许昌等城市将荷花定为市花。而北京,武汉、西安、南京植物园相继建成了以荷花为主的水景园。如果蜀中有志以莲造景者,不妨多去走走,看看这些名园,兴许真能建造出个超凡脱俗的“荷之世界”!

           当然,这只是我的随想,不管如何,明年我要赶在荷花生日z前重为众荷写照,如有可能,还将南北寻访我心目中的至圣之境——如梦如幻的荷花荡!

        二00九年八月于锦城《荷花山庄》



        初荷无尘梦俱香


         年轻时,曾学过工笔花卉,虽说画工笔需先从白描入手,可画白描总不如“三矾九染”吸引人,  有机会,便放下白描去临摹些名家的范本。那时画荷,被认为是极费功夫的事大面积的荷叶不易染匀,更难是双勾的叶干,那长长的并行线实难驾驭。画荷花瓣上的细线,也需手稳,稍有不慎,几条线描坏整幅画便无法继续。尽管难,但想到画好“君子花”技艺会提高许多,便也舍得下功夫。

           记得当时最喜欢于非闇、刘力上、屈贞、田世光、陈之佛等人的工笔作品,白描则临过陈子奋、郑乃珧、蔡鹤汀等人的粉本。为画莲花,还自制了本剪报,把报刊、杂志能收集到的图片或是画作都粘贴在起以供参考,还将册子取名为《荷风》集。尽管资料少之又少,可我仍将其视为宝贝。与此同时,我还查阅了不少资料,将有关荷花的诗词、文字介绍都抄录下来,制成卡片,以便随时查阅。为了题画需要,还专门选出许多甸子备用,像出水莲风带露香、初荷无尘、寒香映水、碧荷世界、晴露合珠、秋水文章、静影摇波等等,不胜枚举。甚至还想请人制作闲章拓于画上。总之,那段时间确实为荷痴迷。可惜,画荷不长,后又改学了图案设计,毕竟,谋生活是第位。再后来,业余时间又多投入了“文化补习”,无奈之下,只得暂别荷风,但在心底深处,却依然留连那份清凉  特别是读到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读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弹鸣琴、恨无知音赏。”之句,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不知哪位圣贤说过:“在中国人中,几乎找不到不爱荷花的。”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事实又果真如此。荷花几乎成了东方文化中比较典型的代表符号,荷与荷的精神成了华夏民族挥之不去的心结。佛家称莲为“佛门至圣花”,认为大彻大悟,高洁善美的佛是从污浊丑恶的人世间经过修行后超凡入圣的,这就如同高洁鲜美的莲花是从污泥浊水中“超升”出来的一样,于是佛教和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教称莲花为“神仙花”,仙人宁封曾有“清藻灼烁千载舒”之赞颂。关令尹降生时“其家陆地生莲花”。九天上元夫人出行,总是足踏红莲。关于莲花的故事,道家典籍中多多。

           自宋以后,理学成为儒学正宗。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推为“君子花“,莲从此成为了儒家精神的又化身。总之,  说起莲,似有无尽的话题,历来文人墨客更以咏莲为乐事、雅事。

           自古画荷者众多,名家不少,从儿时知道的王勉画荷,宋代的于青年、冯大有、僧人希白,都是以专画莲荷,精巧人格的高手。明朝的徐渭、明末的陈洪绶,到清代的石涛,八大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代的张大干、齐白石、潘天寿、石鲁,无不是为荷传神的大家。

           老画家孙竹篱也喜画荷,在客居口川数十年中以荷为创作主题,画出了不少精彩之作,写了不少咏荷的诗,像“池秋水傍村家,莲叶萧疏尚着花。玉立亭亭似待雨,白头吟望日西斜。”之娄的佳句比比皆是。

           莲花在工艺品和各种装饰范围内应用极广,“莲花形象自东晋出现于青瓷器上之后,直到清代千数百年间都是瓷器装饰乃至造型的常见题材,历久不衰。金属、木漆等类工艺品也多有莲花造型或莲花纹饰的精品。”如果细心观摩,衣食住行、还是音乐、银屏,也都会发现莲的踪影,大概这就是莲的魅力所在。

           虽说爱荷,我却没有特别经意去收集关于莲的各种装饰或是雅玩,即便如此,家中也有不少莲的倩影:从贵州带回的绣片,绣的是并蒂莲。有块东阳木雕,刻的是鸳鸯戏水。从景德镇买回的是青花荷纹卷草瓶。朋友送我个日本的漆盘,上面画着柄莲蓬。还有方宁夏的砚台,  边雕着卷荷,  边刻着有“荷池”篆书,颠为古朴。最近从西藏带回  盒尼泊尔薰香,精致的盒子四边都装饰着美丽的莲花。我还有个仿宋代的小瓷瓶,是莲花造型,尽管是仿品,我仍喜欢那素面朝天的清雅。无意中我还发现件体恤,上面印着“和合二仙”,不知是寒山、还是拾得,手持荷花,甚是有趣。也许还有,未能细寻。

           好些画家也赠送过与荷相关的作品,这些画各具风格,清心雅丽,即便浓色重抹也不失莲之风采,让人叫绝。为了感谢众家美意,我曾在<中国艺术家)杂志上,发过一组。仲夏荷风”专题,刊载过齐辛民、问雨、王继平、南恽笙、王盛华、陆山、白磊、王迎春、蔡寅坤、李晓东、梁时民、吕应鑫、贾荣志、张迎春、刘清华等人笔下的荷花。

         还有两件小品,都画的是莲蓬,  是边平山在金笺上画的。莲的故事”,另一件是江文湛画的《莲蓬与蜂的对话)。好像还有一幅山水画家薛亮画的《鱼乐图),满纸画若荷叶而不着花,墨叶下的几条小鱼用朱砂点就,一派天真。

         最绝是昌镕先生笔下的《梦>,画中无叶,无花只有一群凌飞的白鹭在一片蓝色莲塘的诗意中述说着荷的梦幻世界,这些白色精灵常给人无尽的退想,大有“不见莲子风送香”意境,让人回味再三......

         荷,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诗画宝典,仅仅用美来形容,似乎极难倾述它的万种风情。

         夜里,读到邓云乡的<荷与莲),又让人叫绝,他的讲述引人入胜:

           “有一年秋天,坐火车去成都,行经汉中万山中时,还是晨光曦微之际,火车一会儿转进山洞,一会儿转出山洞,每出山洞,便见极小的山村人家,都有一小片荷塘,虽翠叶残破者已多,而尚有残花红颜照人,楚楚于秋风晨露中,偶有白鹭立在荷花边上,火车经过,忽然飞起  这是我生平所见另一种极为动人的荷塘小景。”

         卢梭说:  “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就显出奕奕的神采。”托尔斯泰说:  “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

         的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愿莲的世界,带给人更多超凡脱俗的风采。

        二00九年八月于古益州(听雨轩)

           


        荷风无边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是宋代姜白石咏荷的吟唱,荷的清艳,荷的雅韵,让诗人心旃摇曳,让读者痴迷。

           其实,莲自古便是文人雅士极其钟爱的名花:  “隋唐以后,除了古老的‘采莲’,  ‘赏荷’题材之外,又有大量歌咏瑞莲、嘉莲、同心莲、并蒂莲、重台莲,红白两色莲以及具体入徽地描写莲叶,荷钱,莲蓬、莲子、莲蒂、莲蕊、乃至‘藕花风’、‘荷叶露’等篇什,食莲,食藕、碧筒饮、画荷、观莲图和荷塘,莲蒲、‘菡萏轩’、采莲舟也纷纷入诗入词。”

           仅<中国历代咏荷诗词鉴赏辞典)一书,就收入了咏荷的诗词佳作上百首,从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蜒立上头”。周邦彦的“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到。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挹红藻冉冉香”(杜甫),以及萧泽的。清香芙蓉水,碧冷琅开风”。这些文字把人带到一个清新雅洁的天外世界。在这里欣赏“门外绿杨三十倾,西风吹满白莲花”(郑板桥)。“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刘孝成)。“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刘缓)。是何等让人心旷神恰!

           再读张鎡的“月在碧虚中住,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郑熙绩的“污泥不染,莲叶亭亭摇翠。银涛忽卷,万斛琼珠揉碎。逸韵幽香宜静对。。此情此景,正应了祖孙登的“人来间花影,花渡得荷香”。更让人心醉的是“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黄棠)。读这些佳作,让人再次感受到古典文学无以伦比的美妙,恨不得在这则短文中再摘录无数名句与朋友分享。也许,有朝一日真的闲暇下来,自己会选编一册咏莲的文摘,尽力将我喜欢的千古绝唱一一收录,当是何等快事!当然,仅凭我可怜的小学学历是无法加注释的,得另请高手来点评,以别人的美文来会良友,当又是一大乐事。


         写到此,让我想起初唐四杰之的年轻诗人王勃,他遍览前人赋莲,竟多不如意,自己用极尽描摩铺张之能事挥写出长达1600余字(序文不计)的《采莲赋》,成为古人所作莲花赋中最长的代表作。

           我没有通读过这篇长赋,更不知当年气盛的诗人之作是否超越了前人,但有点可以肯定,咏莲诗词是百人千面,各尽风流,要想出语惊人,只有另辟蹊径。“荷香带风远”,“莲子清如水”,只有去尽浮躁,才能品味到“莲影对分红“,的佳境。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无疑是历代咏莲之名篇,作者仅用了百三十余字便把莲的君子品性与美德讲述得极为通透,成为后人品莲的精典,然而这篇名著依然无法取代诗人、词人、艺术家、摄影家、乃至民间美术师所揭示的莲花的另种美感。莲的生,乃至于莲的世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无论从哪个面,或是哪个点着眼,你都会发现不同的美

        感与智慧的启迪。

         我读过则林清玄《莲瓣之不朽》的文章:他写:

        “供养佛的莲花凋谢了,花香仍在,并且带着供养过佛的特有的清净.....”

           已消逝香味的莲瓣,香的本质并未失去,在开瓶的刹那从瓶中散发出来,就像那些好本质的人把人格的罄香含孕在深处,唯有打开瓶塞的人才能闻见。

           ......只要有心,总有些事物可以不朽。那焚烧成烟尘的莲瓣也不是朽坏消失,而是飘到不可知的远方。”

         这些充满哲理甚至带着几许禅意的文字似乎也印证了莲的品格与魅力。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当是近代咏荷的代表作,从三十年代到至今,喜欢文学的人大概都知道这则美文。试想:  “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流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典。”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如今,在浮躁与疯狂的经济社会再难有这样体味自然的心境,想来也真有些可悲。 刚刚离世的文学大家季羡林先生在十余年前也写过篇散文,名为(清塘荷韵),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先生淡泊笃定的人生,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荷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每当夏月荷塘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允荷花荷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  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  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二者合为  ,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其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这二甸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々”这结尾的段文字,道出了先生心灵深处的感叹,实在是让人深省。

         如果从文学层面上讲,再有千言也道不尽我对荷的感悟,打住吧,有到是读荷勿须添彩,有情白留余香

        二00九年八月于…西百里荷塘


        清清荷风绕心田


         种荷历史悠久,特别是红颜退尽后塘中的白藕更成了桌上奇珍,故凡有水的地方总有人开塘种莲。莲一身是宝,莲瓣可食,莲叶可食,莲子更是高级滋补品和要药用品。据说莲子性平,味甘涩,功能补脾、养心、同精。莲子蕊更含有多种生物碱和多种黄酮类份。藕节,莲须均可入药。藕肉肥厚甜脆,直接食用或制成藕粉,都是上乘美食。

         而文人雅士种莲却只为观赏,这是无比美妙的精神享受,所滋补的是灵魂与智慧。历来各大名园、水榭均以种荷为一大乐事,快事,雅事。像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香洲。、“藕香榭”、“荷风四面亭”、“倚玉亭”、“留听阁”都是专供文人雅士赏荷的绝佳去处,所种植的荷花更江南少有,品种之忧,发花之多,实属罕见。

           为了不断增添荷的品种,拙政园还把昆山正仪镇顾园的千叶荷移植园中。这顾园,原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园中莲池的千叶莲花全是顾阿瑛手植,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拙政园将原种移载后,第一年即开花,第二年便是花繁叶茂,并蒂莲多多。一花中还有四五蕊,七八蕊乃至十三个蕊的。有的甚至多达一千四百余瓣。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说的便是这种莲花。

           苏州除了拙政园,几乎逢园便植荷。在葑门处还有闻名江南的“荷花荡”。苏州的瘦鹃老人,极爱荷花,除了多次著文介绍荷花外,连自己的小园也设有“爱莲堂”专供荷花,并称莲为“吾家花”。除了自家种荷,每到荷花时节还要约上好友“就近到公园里去赏荷。在东斋后面的大荷池边品茗清谈,而两只眼却贪婪地不住地飞到荷花上去,饱餐它们的秀色。我于公园的荷花,一向有好感的,因为它们全作挑红色,比了粉红十八瓣娇艳得多。打一个比,活像‘醉酒’里的杨太真,玉颜双酡,撤娇撇痴的模样,真的是美极了。我在茗边微吟着唐代诗人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园景复华池’的名句,边吟味,边欣赏,流连了好久才恋恋不忍地舍去。”爱荷之心,溢于言表。

           武汉的东湖,济南的大明湖,南京的玄武湖,杭州的西湖,无锡的太湖都是观荷的极好的去处,其中名品不少。如要更近野趣,更近自然的赏荷,恐怕微山湖,洪湖,洞庭湖当是首选。我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品莲,但从许多文字介绍中多多少少感受到了园林之外的浩瀚之美,我想“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与”门外绿杨三十顷,西风畋满白莲花”似乎更有魅力。特别是读肖纲的”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晓腕,菱角远牵衣”更是令人神往.

           我原以为种荷只有南方才盛,殊不知北方更有无数观荷的盛景,新近读邓云乡先生的散文集《水巷桂香》,其中便有谈北方养荷的美文:  “在盛夏的气温,南北各地相差并不甚大,因而在北国,如有水面夏天也能长很好的莲花。比如河北省白洋淀水泽地区,就有大面积荷塘。承德避暑山庄也有大片大片的荷花。至于北京,那就更不用说了。前三海、什刹海、后海、昆明湖、被焚毁的圆明园福海、这些都是著名的赏荷圣地,都以荷花为中心.荷花市场、莲花灯、荷叶饼、荷叶粥、莲子粥、鲜莲子冰碗、莲花白、莲蓬、白花藕  随便一数,就有这么许多富有诗情画意与荷花有关的事物。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州都比不上”。

         先生在《荷与莲》  文中,还有更精彩的描述  “我不只次在昆明湖、北海等处于狂风暴雨中看荷花,那万柄荷叶,在狂风中像海浪般地翻滚,墨绿灰白的色彩在跳动,转瞬之间,大雨点噼噼啪啪,像无数雪白珍珠跳动在绿叶上,光彩四射,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片空蒙,不分上下,荷叶荷花,千枝万柄,披离在水中、雾中、迷蒙中    会儿,雨过天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青蛙咯咯地又叫了,突然,  个翠绿的小蛙跳到荷叶上,红色的花,在斜阳中,在彩虹中,照耀着......  ”

         文章写到此,我已无力再接文字,我陶醉在这无比美妙的诗画境界,久久地回味在这片让人留恋的宇里行间。说实话,我很难设想读位至今有八十五岁高龄老先生的文字却依旧让人激动不已。相比之,自己还是书读得太少,腹中太空......

         让我借台湾女作家张秀亚的《荷塘之歌》来收尾口吧,她也是位可敬可亲的老人,  位莲的追随者。

           “还记得水面上的新荷叶吗?

           叶上没有雨点清园,

           只听到游鱼吹浪。

           为了有人曾说过;

           我爱那荷叶,

           心湖上连田田的绿遍。”

         观荷,读荷,又是次美的历程!这酷暑的八月,有了难以忘怀的清心。

        二00九年八月于锦里《绿云轩》



        观荷漫笔


           虽说错过荷花盛花期,对荷花的热情却不断升温,近一月的时间,群殴不停的在周边寻觅,只要有种植荷花的园林,或是公共场所我都会去跑一圈,不管是烈日还是雨中.为的是多收集荷花素材。在跑的过程我见见发现.那些曾经有过美丽荷塘的景点.如今早已粉颜不再,荷塘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像杜甫草堂、薛涛故里、武侯祠、百花潭都让人若有所失.反倒是那些被称为“农家乐”之类的平凡去处竟营造除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观这一现像让人有些困惑,但是乎又属必然。想不到,有文化的丧失了内涵,缺底蕴的反倒有了品味,这仅仅是利润驱动?还是应为老祖宗留的遗产可以吃上千秋万代不必再去操心?说不清,也不好说。

           一家报纸和一个时尚刊物联合在夏日举办了“菏色原创摄影大赛”  ,这消息着实让人心动,这边“小荷才露尖尖角”,那边成群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不少专业摄影师便“旱有蜻蜒立上头”  ,所到之处,举目尽见长枪短炮,以真有“进入全民摄影时代”的感觉,这是好事,亦是雅事!这一报一刊开设的专栏,又强调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还要举办展览  这些令人振奋的喜讯像夏日吹来的荷风,清香四溢......我没打算参赛,可仍是忠实的观众与读者,我天天关注报纸,定期去买刊物,可近一个月的活动我只见过报上有豆腐干大小的文章两块,图三幅,刊物上的专栏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前后发了不到三个版,图十余幅,其可怜程度可想而知。据主办方说,参赛者踊跃,已收到近三百件作品,这数字让人哑然失笑,恐怕一般小的摄影活动收到稿件都不止数百,何以如此冷清?我想这与主办方的情感、宣传投入大有关联,也许被人就仅仅是为丰富一下版面,或是为了夏日增加一点“时尚”元素而已,以至招来那么多的镜头对准荷花,使那么些有心人关注大赛。好在我没有参赛的准备,要还会多些抱怨。

           半个多月下来,倒也零零碎碎拍了不少图片,大概有好几百张,只是好的太少。除了怪自己手段有限,更多的还是怨自己错过了花期。前几日偶过龙泉,竟意外的碰上了由该区建筑企业协会与房地产开发协会联合举办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荷花展“,这是个公益性展出,场地设在街心花园,不收门票,不做商业广告,展出的荷花品种上百,像莺莺、文殊、红楼、淡云、大锦、彩丽、蜀女、翠微清波、金珠落玉盘、粉装等都是人见人爱的佳品,而且还在盆展中插入些关于莲花的介绍与诗文,耐人寻味。当读到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棠。作夜夜凉凉似水,羡藻宛在水中央。(苏轼)”。”坐对荷花两三朵,红底落尽秋风生“(赵雍),以及”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贺铸)等佳句时,总禁不住感叹组办者的良苦用心。据说为了照顾这千盆莲花,每天要派出十余人进行专业护理,并二十四小时值班照料,至今已展出  月有余,可惜我没有见到宣传及媒体的报道,失去了  次绝好的全程观赏机会。好在此处仍有不少佳荷循序渐开,仍可以拍到不少资料,从这里的规模和品种看,是我今夏见到的最好的处,远比报刊介绍的景点丰富了许多.论创作环境,那更属上乘!仅仅个区,两个行业协会就能搞出如此规模品质的荷展,这不能不说龙泉人有文气,有情调”。如能坚持下去.  蜀中观荷龙泉可圈”。

           新近还买到个影碟.为台湾出版,名为《婆娑花神——白河莲乡水世界的共舞》.介绍台湾以赏荷闻名的白河小镇  “阡陌纵横的莲口,宛如水世界,每年六月到九月的花季,莲花将小镇装扮成片花海,白河因此而有了莲之乡的美称”。在这部以介绍莲花为主的影片中还让人欣赏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秀美的山川。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动人的解说,让人的一心灵受到莲的洗礼,这是  次美的一心路历程,更是亲近自然的优雅享受。论自然资源,内地远比台湾丰富,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可惜我们的思想境界却始终存在着那么多的差距,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如果我们多  些荷的精神,多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自律.这天地定害处处有荷的婆娑,有无比清凉的荷风

           愿故乡的园林和那些久负盛名的景观依旧有无数美丽的莲.更愿有水的地方能多看到荷花的清影.种荷.不仅是为藕,养莲其实是养心......

          二00九年八月于古龙泉驿



        镶嵌在秋水中的梦幻


           自古以来咏莲的篇章多不胜数,画莲的高手也历代不穷。若举例,恐万言也不及皮毛。人们爱莲,大多从花蕾,初放,盛开的种种美妙谈起。即便描绘莲的风晴雨露,也离不开”及此荷花鲜”或“荷叶满江鲜”。赏荷赏到”衣香随逆风”,“衣渡得荷香”,甚至“香乱舞衣风”。当然,这仍是唱荷盛美之时。当繁花零落,莲子散尽,那塘水的枯叶残枝便少有人怜爱,纵有古人留下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多情吟唱,但真懂此风韵的雅士却凤毛麟角。

           有两位画家,画残荷极其用心,他们不仅发现了蕴藏在残荷中的大美,也用画笔留给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回忆。  位是国画家李老十,他有个时期专攻残荷,他笔下的残荷气势磅礴,立意构图另寻天机,常常用焦墨气呵成,不着花而尽得风流。可惜画家英年早逝,让人空留许多惋惜。

           另位画家边平山君,擅以莲斗入画,枝、两枝、或三四枝交替缠绕,画面清新明丽,十分悦目,这莲斗也仅仅用浓淡墨勾勒、点染,却意趣横生。特别是画家用金笺绘制的小品更有特色,大有“金色池塘”般的诗意。

           位北京摄影家曾邀我欣赏过他拍摄的残荷,那是组由大片大片枯叶与残枝构成的交响,是深秋夕阳下最后的辉煌,壮观之极,美妙之极,让人惊叹不已 我猜想,那是在北海或是在京郊大荷塘的收获。总之,那绚烂无比的夕阳,那望无边的气势让人感觉到是北方,是皇城根下。可惜,当时只顾看幻灯,没想到求索  二照片作纪念。如今事隔已有十年,但那片无比动人的残荷、夕阳,仍让我亢奋。 今夏突然对荷花产生了别样的情致,连续跑了好些荷塘去拍荷花,并写了几则关于荷的散记。到头来,仍意犹未尽,又想到拍残荷,拍那些无花,无莲斗的荷塘景色。从荷花开落盼起,天天望着绿叶变枯叶。每隔几天还要打电话问家住荷塘的朋友,问叶枯尽了没有,终于盼到绿叶变枯,却又碰不上好天,要不阴雨,要不霜雾,望着灰蒙蒙的天,让人苦不堪言。好不容易又遇到了晴天,可就近的荷塘要不是水枯无倒影,要不就水太肥生出池绿萍,让人找不到丝秋日的冲动。

           又熬到了下个晴天,匆匆赶去新桂湖寻觅,不巧又逢假日,不大的水面十余条游船纵横,搅乱了湖秋水,让人无计可施。

         还好,  连几个晴天,  连几天的奔波,终于拍到些让人欣喜的残荷,此刻我才发现这组看似失去生命意义的枯叶正以无比美妙的另种风姿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美感,这种美,很难用文字描述,这种美,让人产生无言的痴迷!

         有许多文人、画家、摄影家也钟情对残荷的倾述,可惜我无法欣赏到他们的作品,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甚至从网络上下载,也难获得多些图片,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于是我怀着种美好的心境把拾得的这些图片制成光碟,打印成小画集分赠绐朋友们,想与大家起分享这落红过后的余韵......

         荷之美,荷叶之美,莲斗之美,残枝之美,莲藕之美均是荷的精神写照,这是生命轮回的永恒之美,故我爱荷,爱荷的前世今生!

        2009年12月于锦城东《荷塘月色》


           有许多文人、画家、摄影家也钟情对残荷的倾述,可惜我无法欣赏到他们的作品,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甚至从网络土下载,也难获得多一些图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我怀着一

        种美好的心境把拾得的这些图片鳊辑成这本小册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这落红过后的余韵

           荷之美,荷叶之美,莲斗之美,残枝之美,莲藕之美均是荷的精神写照,这是生命轮回的水恒之美,故我爱荷,爱荷的前世令生!

        Processed in 0.142(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