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书法百年

      作者:李彦君2018-01-28 13:23: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罗振玉甲骨文作品

          (2/4) 董作宾甲骨文作品

          (3/4)丁辅之甲骨文作品

          (4/4)潘主兰甲骨文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这种实物文字在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已发现的甲骨实物多为商代晚期,以武丁时期为最多。文字内容多为卜辞,所刻文字细小,因刀刻原因,线条简练而平直,字有大小之分。1928年,殷墟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兽骨。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店里发现了刻有文字的甲骨,从此掀起了研究甲骨文的热潮。清末,20世纪初先后出现了王懿荣、刘鹗、董作宾、罗振玉、唐兰等甲骨文专家。后经多次发掘,累计出土甲骨、兽骨15万片(其中民国流落国外数万片),内容有4500多个单字,已经识别的约1500字。而甲骨文的魅力是部分保留了原始图画特点的痕迹。

        经几位甲骨文专家研究,罗振玉、董作宾等成为了甲骨文书法家。其后,丁辅之、潘主兰继承发扬之,成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的甲骨文书法家。而这四位也代表了早期甲骨文书法的基本风格。

        罗振玉是清末金石学大家,甲骨文书法开创者。其甲骨文书结体严谨、工整,线条细均,以画甲骨文字形准确为主,兼有小篆的工整对称性特点,文字大小布局较统一,用谭杰氏先生的话说叫“火柴棍”式书法,缺乏笔意及墨趣。书法意趣欠缺,但因属甲骨文书法奠基之人,功莫大焉。其章法谨严,契刻文之形体真实。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类罗振玉,董氏之法应受罗氏影响,董氏与罗氏书法几无二致。但董氏甲骨文法笔意比之罗略有变化,特别是粗细之上,董氏笔法有的略软,曲线用笔较多,刀刻不足,稍有大篆之风。但这种细瘦、秀雅之风,颇受江南人喜爱。

        丁辅之乃民国大师,诗书画印俱佳,“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其甲骨文有小篆之风,又具印文之布局特点,其工整性超过罗、董二人,开一代风尚。其书体细匀,结体完全小篆之风,亦有甲骨文结体之书体,唯细匀与董氏、罗氏一脉相承,其后的贾、潘氏即继承此法,书体应为小篆形式、甲骨文风格。

        潘主兰高寿于20世纪90年代。其甲骨文书法比早期的罗振玉、董作宾等的拘谨、规整之风略有升华,其书体除有甲骨文字体结构之外,结体略有变化,比之甲骨生动有之,字体隽秀、细瘦,有灵巧之美,也略有书法笔墨之意,从末笔之处可知。然字体细瘦均匀,缺少变化,也缺书写意趣与笔墨意韵,乃是其中不足。但作为早期甲骨文之书法,在风格上已形成,是甲骨文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艺术家,有很大贡献。但略显刀感与笔墨不足,仍未脱离清以来罗振玉“画甲骨文”之法。其不足之处还有曲线笔意较多,独立线条特征不够。

        甲骨文书法是指以甲骨文结体为原型,加入书写与笔墨技巧而产生的书体。第一要义是书法性,与甲骨文互为载体,要通过这类书法的形式传达审美的信息,从而达到甲骨文特有的文化符号的书法艺术魅力。根据甲骨文基本特点,笔者在习书期间以个人经验试图总结甲骨文书法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一是“用笔如刀”。指墨迹如刀刻之形,此特点要求笔速度不能太慢,慢之则线条缺乏流畅与尖峰,快则似刀刻木,犀利、生辣。笔的大小十分重要,一般字的最肥处与笔的中段相当为宜,以狼毫为上,羊毫亦可,以长锋为主。用笔中锋为主,根据字形,侧锋也可使用,但忌格式化、套路式笔划,如柳叶、钉头、细线。根据字形可把以上三种笔划结合使用。重要的是一定体现“甲骨味”“古意”之风范,把古意与笔墨的意象结合起来,实为一大进步,也是书家的观点。

        二是字形结构,此离不开用笔。甲骨文力求做到每个字的笔划不同,每笔都要有区别、有特点、有变化。左右、上下不能对称,但书写要流畅自如。 “古意”是甲骨文书法的核心所在,任何变化都不能脱离甲骨文刀刻、结体、古意的特点。甲骨文书法既要有甲骨之形体之骨,在有限的变化中又有书法笔墨之韵味,此乃甲骨书法精髓。

        三是应物象形。甲骨文乃是简化的金文或大篆,此为世人多所不知。理论上讲,可能甲骨文早于金文,但所发现的甲骨文多为商晚期,而商代铜器金文早于甲骨文发现的时期几百年。甲骨文应是事先写在甲骨之上,然后刀刻成形。“卜”字的字形为一把刀在刻骨头之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因大篆有些字形笔画太繁琐,无法刻在骨上,故而简化。同时期的“彝、集、凤、酒、福”等字在甲骨之上就是一些典型的简化字,应该是甲骨金文书家需知道的。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6(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