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拍卖:只以落槌论英雄

      作者:徐建雨2012-03-19 08:49:20 来源:《证券日报》
         即使已经站在2012年春拍的门口,许多人仍然没有忘记已经过去的2011年。市场的起伏以及预期落差的风险使得那些传统藏家们透不过气来。

          麻烦总需要有人去承担,就在此时,诸如艺术品投资基金等艺术品投资机构再次被指责扰乱了艺术市场,搅起了泡沫。

          先不管艺术品投资机构带来的是不是热钱,不妨估算一下这些钱有多少。一个值得参考的数值是全国各大拍卖行的落锤总额——不过一两百亿,仅仅是几个楼盘的售价罢了。事实并没有想象得那样严重。

          艺术品投资者所投资的作品虽然多数集中于近现代,不过它们也不是在顷刻之间突然冒出来的,而且作为另类投资的一种,艺术品投资也只是在近年才逐渐发展。比起这些投资者来说,这个市场上最大获利者仍然是先一步踏入的传统藏家。他们的收藏多开始于艺术品投资尚未兴起的那30年,而艺术品投资者的进入正好给了他们变现的良机。事实上,传统藏家们抱怨的是流动性风险,而不是被炒高的价格。

          对艺术品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来说,退出现在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虽然事实数次证明投资艺术品可以获得超乎传统投资渠道的回报,但是退出渠道仍然是悬在这些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事实上话语权也并不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艺术品投资机构并不是游资炒家,他们只能按照市场的预期行动。如果市场增长的速度与预期增长的速度有落差,那艺术品投资者立刻会感觉很受伤,而传统藏家顶多就是惜售罢了。

          事实上,就像股市一样,艺术品投资者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资金,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当市场中的资金仍然很低、或竞争不激烈的时候,这个市场并不具备价值发现的功能。这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有人长期持有,有人当天买,第二天卖,没有谁指责那些买卖股票的人动机不纯。而所谓的泡沫,也只是一种盈利模式而已。

          资金的注入使得传统藏家很难再用相对低廉的价格收藏自己满意的艺术作品,收藏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这种观点似乎具有先天的道德优势。长期以来,艺术家高山流水觅知音,而作品也应当藏之名山,以待后人。似乎只有为了欣赏的目的,收藏才变得名正言顺。

          但问题是艺术品天生就应该到那些需要欣赏它的人的手中吗?至少艺术家就不这样看,从古至今,没有谁会比较藏家喜欢自己的作品到何种程度,而只会比较卖了几两银子。毕竟没有谁愿意自己像郑板桥一样,大过年的却只能以一碗炒米待客。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305(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