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剧的诞生
    2. 京剧被视为国粹,也是国戏,是中国最主要、影响最广泛的剧种,它不仅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也深深吸引着海外的观众。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它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它杂曲的特点。清干隆五十五年﹙ 1790年﹚,以高良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干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以后不少徽班陆续进京,后世把三庆、 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进京称为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 ”。    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嬗变的过程。 这一嬗变的完成﹐ 标志着徽汉合流和 [详细...]
      2009/09/18 09:33: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话剧各年代的代表作
    2.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的欢乐和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尽管,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曾有过“左”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毕竟赢得了百年来的国家的统 一、生活的安宁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使得文艺,包括话剧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话剧发展达到一个高潮。 (一)歌颂民主革命的胜利   生活在新中国的人们,自然不能忘怀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不能忘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功绩。因此,歌颂人民革命战争、歌颂民主革命的胜利,就成为中国话剧最优先的主题。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保卫和平》等。 [详细...]
      2009/09/18 09:32: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话剧
    2.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 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 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 [详细...]
      2009/09/18 09:32:0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20世纪的中国话剧
    2. 中国话剧的确立与发展 春柳社与文明戏 话剧,本来是西方的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它应当算作后起之秀。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中国的有志之士为了实现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而有意识地引入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艺术形式。 最初,中国话剧曾经有过不同的称谓,如新剧、文明戏等。直至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戏剧界同仁一致同意,“话剧”这个名字才算正式固定下来,并约 定俗成,沿用至今。在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上,中国话剧有别于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借鉴和移植了西方戏剧(drama) [详细...]
      2009/09/18 09:31:4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话剧的起源
    2. 前 言 谈起中国话剧的起源,人们常说,它是一种“舶来品”。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被动地接受了西方戏剧,在自足的文化形态中,硬性地植入了一种异质文化因素呢? 其实不然。本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志之士遂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之药方。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命的过程中,西方戏剧 被引进来,应当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当然,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 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戏剧 中国人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了西方戏剧的演出。显然,他们对此 [详细...]
      2009/09/18 09:30: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舞蹈史讲义
    2. 内容提要   本书沿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书中,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近、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本书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 中国舞蹈史   第一章 祈神求天记事象功   历史的路向两边长长地延伸,站在路上的人,不论往哪头探望,目力所及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说,对未来我们只能展望,那么,对于过去,我们则可寻着那些已留下的足迹,重温过去的路程..   大约在170 [详细...]
      2009/09/18 09:26: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舞蹈史:(十五)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2. 第十五章 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第一节 舞剧创作的新阶段   一、第二、三次舞剧发展高潮   50年代以《宝莲灯》为先导掀起第一次舞剧发展高潮,它的特点是民族舞剧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80年代第二次舞剧发展高潮则是由《丝路花雨》带头, 它的特点则是舞剧的语汇、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全方位多样化的发展。《丝路花雨》首先以敦煌壁画舞姿创建了舞剧语汇新系统,改变了民族古典舞剧以戏曲舞 蹈为基础的单一模式;《文成公主》又开历史题材舞剧的先河;《红楼梦》、《伤逝》、《雷雨》等则开拓了向古今文学戏剧名著索取舞剧题材的新路。这一时期 里,舞剧题材与语 [详细...]
      2009/09/18 09:25:0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舞蹈史:(十四)“文革”十年的畸形发展
    2. 第十四章 “文革”十年的畸形发展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一个极“左”的文化专制时代,许多舞蹈、舞剧被归为“封、资、修、反”的黑货,被“扫下舞台”。而《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 则被封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两个,硬性规定全国普及,各地要不走样地学跳。十亿人民八个戏的情况延至1973年,在人民潜在的不满与文化交流的需要 下,才由演“样板戏”的“样板团”相继创演了 [详细...]
      2009/09/18 09:23:5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舞蹈史:(十三)中华当代舞蹈的继承与再创
    2. 第十三章 中华当代舞蹈的继承与再创 第一节 继承传统进行再创造   向民族传统学习与再创,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一、汉族民间舞    汉族民间舞多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与农民生活紧密相连,常是种植前、丰收后和喜庆节日的时令性活动。因此,各种喜庆的秧歌、欢欣的鼓舞、红火的灯舞、求神祈 雨的龙舞等等,形成了汉族民间舞的几大类别。如秧歌,就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西踢鼓子秧歌、陕北秧歌、山东的胶州、海阳鼓子秧歌……鼓舞,就有腰鼓、 花鼓、太平鼓、花香鼓、战鼓……灯舞,就有荷花灯、 [详细...]
      2009/09/18 09:23: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舞蹈史:(十二)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2. 第十二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第一节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群众舞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战争中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强烈地表示了争取民主团结的愿望和自由和平的迫切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群众舞蹈活动获得了新的发展,人民大众急切要求建立各种群众性的业余舞蹈组织。    当时群众舞蹈活动最为活跃的是北京、上海、云南及重庆等大城市。    抗战胜利后,北平学联确定了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参加学生民主运动的方针。1947年4月,北平各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民间歌舞社,如北大、师大、辅仁、中法、 燕京、清华等。其中北大民舞社的 [详细...]
      2009/09/18 09:22: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1(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