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齐物论》看《庄子》(作者:陈少明)
    2. 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第 [详细...]
      2009/09/09 18:28:3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通往想象的世界——读《庄子》(作者:陈少明)
    2. 论文提要:本文从对想象的分析入手,提出解读《庄子》的另一种方案。问题的讨论依次为:一、通过几部经典的比较,为《庄子》的体裁定位;二、把《庄子》文章“章法散漫”的现象,同想象的逻辑联系起来;三、对《庄子》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类型分析;四、揭示对另外的生活方式的想象同建构世界的大道理的对立;五、附论相关的政治与哲学问题。作者期待,《庄子》所召唤的想象力,会阻止我们在庸常生活中精神的沉沦。 关键词:《庄子》 想象 角色 世界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但并非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进入这个世界。晋人嵇康说“此书讵 [详细...]
      2009/09/09 18:28: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定向及代表作(作者:刘笑敢)
    2. ──王弼《老子注》与郭象《庄子注》 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特点是以相当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这一特点和西方哲学的著作相比就更为突出。在中国,这些作为注释者的哲学家同时从事着似乎不同的两项工作,一项是完整地注释古代的经典,一项是建立一个立足于当时社会现实和理论需要的新的哲学体系。这两者的目标、方向、要求、作法应该都是不同的。然而,事实是,历史上的大哲学家的的确确是把这两项任务合为一体完成的,甚至很少有人发现和揭示其中的矛盾和紧张。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种形式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的甚或主要的形式?其中奥妙何在?问题何在?意义何在?现 [详细...]
      2009/09/09 18:27: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作者:蒙培元)
    2. 《中庸》和《易传》一样,是早期儒家中最具形而上学特征的一部著作(但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说”的基本模式。《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就是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最重要的文献。从中可以看出,从孔子的天命说到孟子的心性说是如何发展的。郭店楚简的出土和上海战国楚简的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点。 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和上海楚简(一)中的《性情论》,是两篇内容相同的文献,实际上是同一篇文献的不同抄本,由于时间上有先后,在文字和内容上出现了一些小的差别。郭店楚简的墓主被定为战国中期即子思、孟子之间,而后者被定为战国晚期。在两个不同时代 [详细...]
      2009/09/09 18:27: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作者:彭国祥)
    2. 《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而其义理蕴涵,则更为精微。本文拟对孟子此章进行一番发掘与诠释,以求彰显其所含之深层义理结构。这种诠释的工作由于是诠释者与文本的双向交融,其结果自难免会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云的“成见”(Vorturteil),但诠释又必得奠基在古人及其文本心意相通而有共鸣共振之基础上,如此诠释者方能深入其中,得其三味。由此,诠释又绝非只是“成见&rdq [详细...]
      2009/09/09 18:26: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东方大哲的玄思:《老子》(作者:王岳川)
    2. 文化史学术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其真伪的辩论往往也最为激烈。而有时,由于当时时代气氛、学术语境的缘故,而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以及学术考辨的疏漏,往往使某些大师的思想遭到遮蔽或变形。然而,当历史从其新的思想阐释角度澄清谬误,还思想以原初的真实面目时,走出“疑古”时代就成为必然。同时,这种对古代文化哲学精神的现代反思,也将使时代悖论中的宇宙人生智慧浮上历史地表而历久弥新。 阐释不尽的老子,尽管其某些具体的说法因抽离了时代语境而显出意义的迷思,但其所体现出的整体思想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感悟,却无疑具有超越时 [详细...]
      2009/09/09 18:25:5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溪山琴况》美学思想体系之新解(作者:张法)
    2. 内容提要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的二十四品呈现了一个美学体系,是精神境界(琴韵),音响境界(琴音)和技术境界(琴技)的统一。呈现了和、静、清、远、古、淡、逸、雅的美学理想,丽、亮、采、洁、润的音响境界,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技术境界。在三者的统一中,还内蕴了一个中国式的,由心、意、气、神、情、志、思所构成的审美心理结构。 关键词 溪山琴况 精神境界 美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5-0092-08 徐上瀛(约1582~1662)的《溪山琴况》是中国琴 [详细...]
      2009/09/09 18:25:2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文心雕龙•明诗》三题(作者:詹瑛)
    2. 提要:《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但其中些许微言大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质。本文将从文体流变、艺术创生与风格范式三个方面,探讨刘勰诗学中的“折衷”与“求通”思想以及自然为美的理念。 关键词:文体,折衷,求通,感物吟志,自然,雅润,清丽 《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明诗》位列其首。《序志》言,“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照此逻辑,论诗歌文体,首先要表明其起源,阐述其流 [详细...]
      2009/09/09 18:24:5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文心雕龙义证•明诗第六》(作者:詹瑛)
    2. 明诗第六 这是一篇诗史,它具体地说明了诗体源流和诗歌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根据他的理论来说明各个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成就,还根据政治社会的升沉,来解释各个时代的诗风。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一〕。”圣谟所析〔二〕,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三〕,舒文载实〔四〕,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五〕;三百之蔽,义归无邪〔六〕,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七〕。 〔一〕“歌”,唐写本作“哥”,下并同。《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旧 [详细...]
      2009/09/09 18:24:3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文心雕龙义证•诠赋第八》(作者:詹瑛)
    2. 诠赋 第八 《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楚辞》之赋,赋之善者也。故扬子称赋莫深于《离骚》。贾谊之作,则屈原俦也。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富而辞无常矣。文之烦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是以司 [详细...]
      2009/09/09 18:24: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31(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