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29) "custom parameter invalid:area" 美术史论-国画家网 -最大的国画艺术门户网站
#
    1.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作者:宗白华)
    2. 康德(1724—1804年),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当时的德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比起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德国资产阶级是一个眼光短浅、怯懦怕事的阶级。它的革命虽然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在观念上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康德承认客观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说这“自在之物”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能把握到的。康德哲学中有着明显的两重性,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是这种调和归根到底是想在唯心主义、即他所称的先验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进 [详细...]
      2009/09/09 14:46:4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2. 1,人物卡片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年)出生于普鲁士一个边远小镇哥尼斯堡(现属俄罗斯)。1755年获硕士学位,不久又取得哥尼斯堡大学私讲师职位,教授数学、物理、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地理、人类学、自然神学等。1770年晋升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一直到1797年退休止。 康德一生未婚,除有一次去了离家100多公里的地方外,一辈子没有离开哥尼斯堡,并四次拒绝外地大学的聘请。他的生活平静而极有规律。但是,身处启蒙运动时期的康德,他的内心不仅与时代的思潮共鸣激荡,而且思想已经遥遥领先于那个时代。 [详细...]
      2009/09/09 14:46: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作者:高建平)
    2. 内容提要:本文致力于对席勒美学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解释这些概念在欧洲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含义。文章主要讨论了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即“自由的游戏”的论断所涉及到的游戏、过剩精力与工作、劳动和欲求的关系,说明自由而创造性的劳动才是美的源泉;第二个关系是两个冲动,即感性与理性冲动的关系,指出这种二元论在认识论与伦理学上的弊端,并进而说明人是处在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对面的思想;第三个关系是教育者受教育的问题,即教育者与他的环境的关系,由此引申到马克思关于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的一致的观点。在文章中,作者还就在今天的中国理论语境中怎样看待席勒式的审美乌托邦作一些初步探讨。 [详细...]
      2009/09/09 14:45:4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席勒美学思想研究
    2. 1,人物卡片 席勒(Joha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年)出生于符腾堡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童年进拉丁文学校读书,后来上了斯图加特的卡尔军事学校。1775年席勒由法律改学医学。1788年,席勒的《尼德兰独立史》完稿,第二年由歌德等推荐在耶拿大学担任编外历史教授。嗣后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等一系列著作。1805年辞世。 18世纪后半叶,欧洲城市中新型工场应市场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业,这一不断扩展的全球范围的商业造就了为它服务的商业机构,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随之急 [详细...]
      2009/09/09 14:45:1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从“道德美”到美育中的“伦理”——席勒古典的“美善”观念及其启示(作者:刘悦笛)
    2.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欧洲美学史上名声显赫,但在伦理学史上则鲜被提及,因而,后代人往往只从“为美学而美学”的角度对之理解和阐释。 然而,席勒的美育思想里面却暗伏着重要的“伦理之维”,甚至当代学者Kai Hammermeister由此得出结论说:“席勒美学中的首要兴趣就在于实践的(practical)。其强调的重点在于,从美的道德功能引导出关于艺术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的相对弱化的立场。” 当然,这里的实践意指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实践。但与康德不同,席勒的审美与伦理观念、美 [详细...]
      2009/09/09 14:44:4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美学的先声——重读席勒《美育书简》(作者:杨春时)
    2. 由于席勒美学思想追随康德,因此,人们一般都把他当作启蒙主义的美学家;他的《美育书简》也被当作启蒙主义审美教育的经典性著作。但是,席勒的意义不止于此。任何思想巨人的著作都不会一览无余地被解读,它的意义是不断地被发掘出来的。席勒美学思想也是一个没有发掘完毕的思想宝库,黑格尔、马克思等都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希勒的美学思想也成为现代美学的思想资源。哈贝马斯在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意义上重新发现了席勒,他说:《美育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主体间性关系当中的‘中介形式’…&h [详细...]
      2009/09/09 14:44: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席勒对美学的原创性贡献(作者:张玉能)
    2. 弗里德利希·席勒(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思想家,与歌德齐名,曾经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是他逝世200周年纪念,尽管他已经离开我们200年了,但是,他的文学事业和美学影响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时代。他的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国际声誉在中国已经是几乎家喻户晓了,然而他的美学思想却并不是尽人皆知,而且,他在美学上有许多思想观点还是首创的,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世界公民都应该知道的。因此,我们对于席勒在美学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即他首先提出的重大美学思想观点作一些简要述评,以此来纪念席勒这位伟大的德国文化巨人 [详细...]
      2009/09/09 14:43: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席勒的游戏说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启发(作者:王祖哲)
    2.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的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200年前,弗雷德里希•冯•席勒,这颗伟大的德国头脑,在瑞士的湖光山色之间,重新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席勒这样的伟大精神的力量,是不需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纪念的,因为他的精神是不死的。毋宁说,席勒的思想就像DNA,200年后的今天,这种思想的遗传物质仍然活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并且我们相信它还将活在我们的子孙的意识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打着纪念他的去世这个旗号,聚集在这里的原因。 [详细...]
      2009/09/09 14:43:2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席勒的美学思想(作者:曾繁仁)
    2. 一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 [详细...]
      2009/09/09 14:42: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试论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说(作者:曾繁仁)
    2.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提出并集中论述了艺术类型说。此卷副题是“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可见他说的艺术类型就是美的理想发展的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具体分为原始的象征型的美、古代的古典型的美、近代的浪漫型的美。这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又是不同的“美的世界观”,所以说,各种艺术类型的特殊内容“是由艺术精神本身发展出来的对神和人的各种美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自成一种内部经过分别开来的体系。” ( 1 ) 黑格尔提出艺术类型说的理论根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美 [详细...]
      2009/09/09 14:16:1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